王 寅
■詩人:王寅
■詩作:《灰光燈》
■推薦人:唐曉渡
■推薦理由:不能說是最后三行使我產(chǎn)生了推薦這首詩
的念頭,但它們確實令我深為感動(包括激
情和純意象兩種風(fēng)格的轉(zhuǎn)換無痕)。仿佛突
然有心事來襲,又仿佛是突然被一種不可知
的力量所控制,它至少可有四種讀解。
灰光燈
這聲音里有陽光
這骨頭里有歌聲
這燈光里有透明的空隙
這紅裙里有雨
這舞蹈里有血
不是八月,不必如此寡言
不是深秋,不必像海洋那樣不住地嘆息
暮色盛開的花朵
蝴蝶為露水所濕
如同天堂的眼睛
(選自《王寅詩選》,花城出版社,2004)
唐曉渡:
暮色盛開的花朵
“灰光燈”又稱鈣光燈,本系T·德拉蒙德于1816年發(fā)明的一種以鈣為燃料的燈,在有電之前曾被廣泛地用于照明,且與后來的劇場演出中使用聚光燈有一段淵源關(guān)系。這點殘缺的歷史知識或許并不為讀解王寅的這首詩所必需,但似乎也不多余。當(dāng)然,對詩人來說,作為實體的灰光燈并不重要,他要緊緊抓住的,是這個詞提供的詩的可能性。
第一節(jié)五行,前三行都是在拆解、敲打這個詞?!斑@聲音里有陽光”可緣于“灰光”一語本指太陽光經(jīng)由地球反射到月亮上形成的微光,亦可緣于英語Limelight(灰光燈)中的Light常用來指陽光;“這骨頭里有歌聲”稍稍復(fù)雜一點,其中“骨頭”是鈣的轉(zhuǎn)喻,“歌聲”是舞臺的轉(zhuǎn)喻;“這燈光里有透明的空隙”顯然是指舞臺上聚光燈的視覺效果。接下來的兩句不再圍繞這個詞本身,而是緣前句的“燈光”和“空隙”轉(zhuǎn)向了舞臺;但保留了“這……里有……”的排比句式,因而是同一口“氣”所貫通。
是一口什么樣的氣呢?句型是揭示性的、強(qiáng)調(diào)的,意在指明被“灰光燈”一詞所遮蔽,或我們看不見的事物:陽光、歌聲、透明的空隙、紅裙里的雨、舞蹈里的血。我們會注意到這些事物在視覺或質(zhì)感上具有敞亮、鮮明、輕靈、熱烈、青春等性質(zhì),它們和直覺中“灰光燈”一詞的幽昧、模糊、黯悶、清冷、遲暮等構(gòu)成了內(nèi)在的反對。
這一意向以變奏方式在第二節(jié)的前兩句中獲得了對稱的發(fā)展。指陳的語氣變得更像是在爭辯,也許是自我爭辯。字?jǐn)?shù)的增加——尤其是第二句——緩減了語速,這似乎與“不是……不必……”的雙重否定所具有的勸解意味相協(xié);但與此同時,前一節(jié)的排比所積蓄的勢能也在必要的限定(“八月”和“深秋”)和修辭(“如此”和“像海洋那樣不住地”)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勸解和譏諷、斥責(zé)混而不分,而譏諷的意味更甚。其結(jié)果是,一方面,“寡言”和“嘆息”這兩個原本就發(fā)散著“灰光”的語象變得更灰,另一方面,發(fā)話人的內(nèi)在反對姿態(tài)卻顯得更加孤傲和強(qiáng)硬。
我不能說是最后三行使我產(chǎn)生了推薦這首詩的念頭,但它們確實令我深為感動(包括激情和純意象兩種風(fēng)格的轉(zhuǎn)換無痕)。仿佛突然有心事來襲,又仿佛是突然被一種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詩人幾乎是喃喃地說出了“暮色盛開的花朵”這個短語,語氣也變得柔和。這種無主句為古典詩歌中常見,在本詩中則是一個獨立的部分。它至少可有四種讀解:暮色中(下)盛開的花朵;由暮色催發(fā)而盛開的花朵;盛開著暮色的花朵;暮色/盛開的花朵;但無論怎樣讀,都可解出詩中原本對立的色調(diào)(在這里則是“暮色”的昏暗和“花朵”的鮮艷)在剎那間的融溶為一。接下來的“蝴蝶為露水所濕/如同天堂的眼睛”承續(xù)著前句的“花朵”和“盛開”,一連給出了四個輕盈、明亮的意象,且“蝴蝶”和“天堂”都和飛翔有關(guān),但由此造成的上升感卻被一個有重量的“濕”字挽住。這兩行也至少有兩種解讀:為露水所濕的蝴蝶就像是天堂的眼睛;天堂的眼睛也像蝴蝶一樣為露水所濕;然而無論怎樣讀,也無論是重讀還是輕讀,“穴點”都會是“天堂的眼睛”。這來自高處的濕漉漉的凝視是否再次影射了“灰光燈”?在這種近乎強(qiáng)迫性的凝視下,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回過頭來再讀這首詩,重新品味其精湛的詩藝,其既單純又豐富的意蘊;而最終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在同樣不自禁的情況下,我們已經(jīng)閱讀了這位詩人迄今的大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