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校的科研水平是一所高校學術水平最直接、最快的體現(xiàn)。近年來,學院堅持“學術興?!钡目蒲泄ぷ鞣结槪浞职l(fā)揮學術權力的作用,將辦學重點逐漸下移,成立了院系兩級“教授委員會”,決定事關學科建設、專業(yè)設置、科研項目確定、經(jīng)費分配、新進人員的考核、年輕教師任課資格的確定、學科帶頭人的確定等重大學術事宜,保證了學術權力在學院人事制度改革走向深入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學院先后成立社會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歷史文化研究所、西北伊斯蘭民族文學研究所、金融研究所、電子技術研究所、生態(tài)研究所、新技術應用研究所、經(jīng)濟問題共同研究所等8個科研機構。以此為依托,大力開展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發(fā)展科技產(chǎn)業(yè),加強校企合作,使學院的科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近年來,全院教師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866篇,其中核心期刊110篇,主編、參編專著、教材44部,獲省部級科研獎勵20項。承擔包括國家863計劃在內(nèi)的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29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正式向國內(nèi)外發(fā)行以來,學報刊文被索引率、轉載率、文摘率逐年上升。特別是近兩年來,平均每年都有12篇左右的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高校學報文摘轉載,學報整體質(zhì)量穩(wěn)步上升。
在西夏學研究方面,學院組織專家對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斯坦因西夏考古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明確提出了“英藏黑水城文獻”這一文獻學概念?!队⒉睾谒俏飨奈墨I》的整理和研究,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轟動。學院現(xiàn)已獲得大英博物館的授權,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共同出版《英藏黑水城西夏文獻》。有專家指出:國家級的文獻整理、出版工程由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承擔并圓滿完成,開創(chuàng)了小學院搞大科研的成功范例。
同時,學院率先在寧夏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成立了巖畫研究中心,承擔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財政專項支持的重大項目“賀蘭山巖畫與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階段性成果,已通過政府鑒定并被采納,正式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整理制成的《中國大麥地巖畫圖庫全集》,目前也由學院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