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文
因涉嫌受賄,湖北棗陽市原市長尹冬桂被武漢某報稱為“女張二江”,并“確認”收受賄賂8萬元。在監(jiān)獄服刑的尹冬桂委托丈夫將該報告上法庭。4月24日,這宗特殊的名譽侵權案有了一審判決:武漢某報嚴重侵犯了尹冬桂的人格權利,判令該報賠償尹冬桂精神撫慰金20萬元。
保姆混進黨政機關純屬謠傳
一些新聞媒體認為尹冬桂之所以能從一個農家女混進黨政機關,靠的是給某領導當保姆,這一消息確實有誤。事實上,尹冬桂的人生起步,完全靠的是她的姨父,一位當時在軍隊里握有實權的軍官。
1974年,尹冬桂靠這個姨父進入空軍第三野戰(zhàn)軍醫(yī)院工作。她先是做醫(yī)院幼兒園的保育員,后來又做醫(yī)院里的電影放映員。到1978年7月,她成了縣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利用播音員的崗位,尹冬桂結識了不少黨政要員。1981年,她被調至縣委組織部工作。從此官運亨通,直至2002年1月,她調至襄樊區(qū)任區(qū)委書記。
“女張二江”的緋聞與炒作
2003年6月法院開庭審理后,武漢某報發(fā)表了題為《收受賄賂8萬元,人稱女張二江》的文章,后來這個標題也成為尹冬桂起訴的要點。因為,后來法院在正式判決時,只判定她受賄6萬元。不過,這所謂的8萬元并非媒體杜撰,而是來自檢察機關的法庭指控,只不過當時還只是“涉嫌受賄”而不是法院所判決的受賄數目。
實際上,尹的出名主要在于當今媒體的逐漸開放以及大眾對官員個人隱私的好奇心理。在尹冬桂案開庭審理后,國內多家媒體轉載了這篇報道,并把尹冬桂稱為“女張二江”。
把尹冬桂和張二江聯(lián)系起來,指的是尹冬桂的“生活作風問題”。有消息說,她曾與100多個男人有染。庭審次日,有武漢媒體還以“與多位男人有染,霸占司機6年”為引題,以《棗陽有個“女張二江”》為主題,報道了尹冬桂的“生活作風問題”。報道很快被全國各地媒體轉載,并且多以“女張二江”為題,尹冬桂從此多了個新稱號。
不久,《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了有關當事人,以大篇幅的文章為尹辟謠。文章說,“女張二江”就是謠言;尹冬桂“生活作風問題”傳言,證實均屬捕風捉影;看守所內獨家采訪尹冬桂,尹落淚感謝記者還她清白。
入獄后打贏名譽權官司
2003年1月10日,湖北省棗陽市原市長尹冬桂因涉嫌受賄,被湖北省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當年9月,法院一審判決尹冬桂有期徒刑5年。
針對法院判決前,即2003年6月25日武漢某報發(fā)表的題為《收受賄賂8萬元,人稱女張二江》和《與多位男性有染 霸占司機長達6年 棗陽有個“女張二江”》的兩篇報道,尹冬桂認為嚴重侵害了其名譽權。但因當時正被自己的受賄案困擾而未采取行動。案子判了以后,尹冬桂終于下定決心,于2003年9月19日委托丈夫向報社索賠精神損害撫慰金41萬元,另索賠經濟損失8萬元。
經襄樊市襄城區(qū)人民法院不公開開庭審理后認為,尹冬桂的刑事案件尚未作出判決,報道就用了“收受賄賂8萬元”的字眼作標題,給人以確定感,既存在用語不當,數額也與最終的認定有較大出入。
一位參與審理該案的法官說,“張二江”是湖北乃至全國對男女關系問題的特殊代用語,含有貶義。武漢某報報道的標題本身就涉及個人隱私,因此,這兩篇報道從標題到內容均嚴重侵犯了尹冬桂的人格權利,導致社會評價降低,名譽受損。
貪官在獄中打贏名譽權官司,這在中國尚屬首次,因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中國法制建設的一個進步,也為媒體今后在這方面的報道提了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