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光彤
人民日報曾刊登一幅圖片公蔬廣告,畫面是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著女兒翹望遠方,母女倆的目光透出一種企盼。標題為:歡迎爸爸同家吃晚飯??赐赀@篇圖文,玩味再三,頗有感觸。
回家吃飯,本來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書了,根本無需掛齒,更無厚議之由。可如今對某些領導干部的大人來說(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孩子),似乎已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常聽一些夫人抱怨丈夫“每天晚上回來總是醉醺醺的”。特別是對于那些黨政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握有實權的領導干部們來說,能否常回家吃飯,已成為值得關注的“熱點”家政。
應酬天天有,飯局不用愁?,F在,只要你扛上一官半職,能說得上話、辦得成事、做得了主,吃請恐怕躲都躲不及。有的干部有時一晚上要赴幾個“飯局”,有不少領導干部已經到了對宴清覺得是個負擔,愁于應對的程度。
現在的一些干部興奮點不在工作上,而是整天忙于搞關系、跑門子、趕飯局,不是立志做大事,而是立志做大官,通過請吃、吃請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時下有句順口溜可為佐證:“工作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協調就是喝醉,公關就是行賄。”似乎求人辦事沒有不請客吃飯的,而且不少權錢交易就人是在餐桌上進行的。正所謂“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橫,啥事都行?!蓖票瓝Q盞間,一桌子的人都各有所得:下級借此向上級表達了“誠心”;有些領導為此感到被“尊重”,面子有光;心術不正之人則借機與所求領導增進了“感情”。于是,不該說的事說了,不該講的話講了,不該答應的事答應了,不該拿的東西拿了,不該去的地方也去了。什么黨性原則,什么法規(guī)紀律,都拋于腦后。外事昏昏然,話亂說,事亂辦,門亂進,個別的還乘機搬弄是非,誣告陷害,別有用心之人,更是惟恐天下不亂。到頭來,害了自己,也害了人家。而沉湎于酒席的領導干部在這種場合下,也很難聽到真話、實話,很難真實了解社情民意。據報載,長春某大企業(yè)的一些“內助們”曾舉著“還我丈夫”的橫幅到領導機關靜坐,原因就是八小時之外的應酬太多,弄得丈夫經常夜不歸宿。
其實,在社交圈子里,吃飯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原本意義,實際上變成了一種面子、一種排場、一種投資、一種交易,不是嗎?吃喝本身有時候已不成其為享受,那些牽涉到雙方利益的飯局,也就更加變了味——不是食物的色香之味,而是腐敗之味。正如錢鐘書在《吃飯》一文中所說:“吃飯有時候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其實不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是在女人。”如今在官場上的很多吃喝,那酒、飯、菜,實際也都屬于附屬品。一些領導干部長年累月面對這樣的應酬,各種“酒后綜合癥”也頻頻出現,而且還增添了不少“三高”干部(高血壓、高脂肪、高膽固醇)。餐飲業(yè)的興起和興隆充分說明了這一點?,F在的飯店酒樓遍布市井,一家比一家火,菜肴不斷翻新,普通百姓恐怕難得進去一次一飽口福。多半是些手握實權的“官員們”。干杯萬盅不醉,能吃的都吃了,酒足飯飽之后,“買單”有幾個是個人掏腰包的呢?不僅耗費了大量公款,更嚴重助長了奢侈享樂、鋪張浪費之風,損壞了黨風政風和干部的形象,原本和睦的家庭由此產生裂痕,一些年富力強、很有造就的領導干部因此而腐化沉淪,墮落成人民的罪人。豈不悲哉!
曾幾何時,在吃喝問題上,有關部門動過不少腦筋,從最初規(guī)定的“四菜一湯”接待標準,到后來將停泊在酒樓餐館門前的公車曝光以及“不準用公款宴請”的三令五申,都沒有從根本上擋住愈演愈烈的吃喝風。于是領導干部的夫人發(fā)怒了,呼吁“丈夫回家吃飯”!但有人為吃喝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只要不往口袋里裝,不往自己家里搬,吃點、喝點都是工作需要。其實,我們有些同志后來成為腐敗分子,就是在這樣吃吃喝喝、潛移默化中逐步失去防微杜漸的抵抗能力。為此,狠剎公款吃喝風以及扼制由此延伸的種種腐敗,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恐怕就是要從請各級領導干部回家吃飯開始。事實表明,不少領導干部應酬的主要內容是吃請。倘若大大小小的領導干部們響應夫人的心靈的召喚,都能?;丶页燥?,豈不是利已、利家、利國的大好事嗎?不也就成了實施“八小時以外”的最有力的措施嗎?
在強調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深入貫徹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今天,要倡導各級領導干部?;丶页燥?,這不僅僅是不要淡忘家庭,更是希望我們下決心從大大小小的飯局、宴會、娛樂場所中解脫出來,避免和防止身不由已地陷入腐敗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從而靜下心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和職責。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有不少領導干部一下基層就吃食堂、住農家,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調查研究和群眾的交心上,這為我們樹立了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