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珠法
拜讀魯訊先生的文章,處處能看到先生說羅漢豆、寫羅漢豆的情景?!冻A夕拾》(小引)中有這樣的載述:“我有一時,曾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菱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感。”在《孔乙己》文中描述孔乙己“溫一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風波》文中描寫“六斤吃炒豆”;《祝福》中提到“阿毛剝豆”;《社戲》中寫到“雙喜、桂生、阿發(fā)‘偷豆”等等。尤其是“茴香豆”,使之成為馳名中外、家喻戶曉的下酒菜和地方休閑食品。
羅漢豆,學名蠶豆,又稱胡豆、倭豆、佛豆。據(jù)考是公元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后傳入我國。屬豆科,為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果實為莢果,食部為種子。富含淀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鮮嫩時色碧綠,清香味鮮,可制作菜點。如:“金腿羅漢豆”“雪菜豆 ”“臭豆腐炒羅漢豆”“碧綠豆板羹”“豆花時鮮糕”等等。養(yǎng)老成干豆,可炸、煮、砂炒等方法制作食品?!败钕愣埂本褪歉啥怪破返囊环N。
其實,魯迅故里的“羅漢豆”制品很多,能成為一個系列。最有名的當數(shù)“茴香豆”,現(xiàn)已注冊商標,品牌為“孔乙己”。但魯迅故里人都清楚,傳統(tǒng)的茴香豆制品的口感是軟嫩的、濕潤的,色澤為黃色的,而今市場上包裝購買的,色為青色,干韌,表面還有鹽霜,這其實是魯迅故里俗稱的“鹽青豆”,當然是為了保藏、運輸、攜帶之方便罷了。茴香豆與鹽青豆的制法有點相似,都為干羅漢豆用鹽水浸泡,泡到不硬又不膨脹之程度,再略晾干,放入鹽、大茴、桂皮等用文火煮,茴香豆煮透后不收汁,帶湯水,成品不堅硬,不軟酥,軟硬適中,吃口香甜,回味足;鹽青豆煮時還需加冰糖,入味成熟后,須曬干或烘干。所以,俚語還有“冰糖鹽青豆,嚼嚼韌久久,回味甜稠稠”之頌。
除茴香豆外,魯迅故里的羅漢豆還有很多常食制品,有“玉蘭豆”“蘭花豆”“芽豆”“石板豆”和“爆開豆”等等品種。
玉蘭豆:鮮羅漢豆、干羅漢豆均可制作。將羅漢豆去種皮,用溫油炸松,鮮豆炸后呈墨綠色,稱“翡翠玉蘭豆”;干豆先用鹽水浸泡回軟后去種皮,油炸后呈淡黃色,食時撒上椒鹽略拌,酥脆香松,酒店也作冷菜上席,其形狀似玉蘭花瓣狀而得名。
蘭花豆:干羅漢豆用水泡脹,在豆下端剪一刀,連種皮一起下油鍋炸,成熟后,刀口外翻,形似蘭花狀而名。紹興人愛蘭花,連“市花”都為蘭花,蘭花豆很走俏,紹興人下酒鐘情它。
芽豆:干羅漢豆水浸至露芽,入水鍋煮,成熟起鍋時略加鹽等調味,因其味鮮能與螃蟹相并論,俗喊“獨腳蟹”。舊時為農(nóng)歷清明上墳祭祖必備之菜,俚語稱“清明團子松花糕,上墳牙豆刮刮叫”。
石板豆和爆開豆:石板豆即干羅漢豆直接入鍋,用鐵鍋炒制,制品堅硬如石而得名。此豆為年輕人專利,如若老年人能吃此豆,此人定令眾人羨慕,稱“這人還會吃炒豆呢”。魯迅小說《風波》里描寫的“六斤吃炒豆”的炒豆就是這種豆。而爆開豆同樣為炒豆,卻制法上勝石板豆,食之酥松香脆,深得大眾喜歡。其制法是將干羅漢豆用鹽水浸軟,瀝干水后,用沙或粗鹽傳熱炒制,炒時,由于豆內的水分受熱快速蒸發(fā),使豆膨脹破裂,并發(fā)出“碰、碰”之聲取名。故里暗喻“心直口快”講話的人叫“爆開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