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宏太
編者按:“教師萬歲!”1985年9月10日,首屆教師節(jié)慶祝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學生自發(fā)打出這激動人心的標語。悠悠20年過去,教師節(jié)的倡議者之一,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面對記者,深情回顧,傾吐對教育和教師的殷切期望。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響亮口號,讓人們記住了洋思中學。從一所村聯(lián)辦初中,發(fā)展為全國知名的教育品牌,奧秘何在?在此向您展現(xiàn)一個以校長蔡林森為首的、師德高尚、精誠團結的洋思團隊。
她是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但她的數(shù)學課比語文還人文。她說,“數(shù)學不僅僅是教‘1+1=2”。她用心靈和智慧,使自己和學生共同度過的生命的每個40分鐘,都變得深刻、高貴和刻骨銘心。她就是吳正憲,一個追求詩意的教育的吳正憲。
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師。懷著對教師生存狀況的深切關注,我們策劃推出了“教師維權專題”系列,愿能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在此謹向全國教師致以誠摯的節(jié)日問候!
對王梓坤教授來說,1984年12月9日,不過是很平常的一天。如果不是被人們一再提起,他幾乎都記不清這個日子。然而對中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一天也許值得銘記和懷念。
就在這一天,時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的王梓坤,把一個珍貴的靈感告訴了一位記者。隨即,一篇《王梓坤校長建議開展尊師重教月活動》的短訊,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個多月后,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jié)。
教師節(jié)的設立,無疑是中國教育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從1985年9月10日的首個教師節(jié)至今,已整整20年,這20年來,伴隨著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全面大發(fā)展,中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條件、生活待遇和社會地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個仲夏的午后,驟雨初歇,在北京師范大學一棟簡樸的教師住宅樓中,記者訪問了王梓坤教授。正值第20個教師節(jié)即將來臨,作為教師節(jié)的重要倡議者之一,王教授在深情回顧20年巨大變化的同時,更多地談起了對教育、教師和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
一
“設立教師節(jié)是國家的決定,靠的是社會輿論和政府的決策。我們個人無非是在這之前,起一個倡議的作用?!泵棵空劦浇處煿?jié)的設立,王教授總是這樣謙遜地說。
1984年5月,王梓坤離開了任教30多年的南開大學,調任北京師范大學的校長。這位貢獻卓著的數(shù)學家、我國概率論研究的先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開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發(fā)展師范教育和提高教師地位、待遇上來。
“當時‘文革結束已經(jīng)好幾年了,社會輿論很尊重教師,鄧小平、陳云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很重視教育。但是,許多地方領導的思想認識還不夠,只知集中精力抓經(jīng)濟生產,教師的地位、待遇的實際改善步伐還不大。”王梓坤說。從井岡山革命老區(qū)走出來的他深知教育的重要,也一直對教師工作懷著難舍的摯愛。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腦海中。
或許正是這樣夙夜思慮,才有了突然而至的靈感。1984年12月9日,王梓坤清晨一醒來,就迸發(fā)了給教師設立節(jié)日的念頭。他習慣性地早早來到辦公室,止不住滿心的喜悅,想把這個念頭告訴別人??纯磯ι系膾扃姡?點多鐘。好不容易等到8點鐘,他趕緊打電話給他認識的北京記者黃天祥,把心里的想法和盤托出。初步的設想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尊師重教月活動,該月的一日即定為全國教師節(jié)。
在這一設想見諸報端后,王梓坤又邀請當時北師大的著名學者鐘敬文、啟功、陶大鏞、朱智賢、黃濟、趙擎寰等座談,他的想法得到了老教授們的一致同意。經(jīng)過認真討論,他們聯(lián)名向社會發(fā)出倡議,提議每年的9月為尊師重教月,9月里的某一天為全國教師節(jié)。
讓他感到驚喜的是,僅僅過了一個多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作出設立教師節(jié)的決議?!斑@說明當時的社會輿論對教師是關心的,關心教育、關心改善教師地位、待遇的大有人在,也許中央早有這個意向,我們的倡議只是與之巧合罷了?!蓖蹊骼]有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而更欣慰于20年來教師境遇的改善?!?0年前,陳云同志說過,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逐步使教師工作真正成為社會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羨慕的職業(yè)之一??梢哉f,現(xiàn)在除了一些邊遠地區(qū)還需要一段時間外,這一目標已基本上實現(xiàn)了?!?/p>
回顧20年的變化,教師節(jié)的設立既是黨和國家重視教育的體現(xiàn),也是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契機。王梓坤深有感觸地說:“教育正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教育強國和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也已經(jīng)成為共識??梢钥吹?,近年來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文盲工作,都做得很好?!?/p>
王梓坤更熟悉的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最近,除了‘211工程的建設外,一些新的教育工程和計劃也不斷推出,像長江學者計劃、跨世紀人才培養(yǎng),等等。這幾年,高校擴招的幅度很大,使得更多的人,特別是貧困地區(qū)的孩子能夠接受高等教育,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另外,各個學校的經(jīng)費也比以前充裕多了。你看我們師大,過去好多年都沒建過一棟房子,現(xiàn)在這些年建得多快!”這一切,王梓坤都歸功于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20多年來,社會生活變化顯著,經(jīng)濟發(fā)展非常迅速。在這樣的整體形勢下,教育事業(yè)才能有這么大的成就。水漲船高嘛。”
二
在王梓坤家的客廳里,書柜占據(jù)了一整面墻。書柜上面也堆著書,幾乎到天花板。一眼掃過去,除了專業(yè)書籍外,更多的是經(jīng)史子集。
“我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蓖蹊骼ばχf,“年輕的時候,到晚上10點鐘以后,我一般就不看數(shù)學了,而是看一些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書,既能從中知道別人在干什么事,又能陶冶性情,豐富文采。就像《古文觀止》里那些好文章,讀上一讀,心情就會變得很好?!庇浾吒杏X到,作為一位理科學者,王梓坤對人文學科的愛好,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濃厚的人文關懷。而這種人文關懷,既來自于他深厚的學養(yǎng),也來自于他對傳統(tǒng)知識分子品性的秉持。
畢生致力于科學與教育的王梓坤,近年來一直強調著“教育的精神”。他說:“發(fā)展教育,資金、人才是必需的,但精神力量非常重要。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力量甚至會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p>
“你知道西南聯(lián)大吧。”王梓坤沒有開宗明義地闡述“教育的精神”,而是說起了故事:“抗日戰(zhàn)爭時期,西南聯(lián)大辦在昆明,師生員工的生活、安全都沒有保障,卻培養(yǎng)了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等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康氖鞘裁??一是靠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同仇敵愾的精神、團結一致的精神:二是靠名師,有一群像聞一多、朱自清、吳有訓、周培源、陳省身那樣品學兼優(yōu)的教授?!薄澳鷮逃木裼袥]有一個定義或概括?”記者忍不住問。
“什么是教育的精神,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王梓坤停頓了一下,然后肯定地說:“但我覺得,教育的精神,在核心上應包括以下四點——艱苦奮斗,尊師愛生,追求真理,服務人民?!?/p>
在最近寫的一篇文章中,王梓坤以深情的筆觸對“教育的精神”做了如下的描述:
精神是抽象的、無形的,難以用筆墨準確形容,但它又是具體的、有形的。它銘刻在人們的心靈中,活躍在行動上,表現(xiàn)在言談里。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事不在。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可以因時代進步而老化,而淡忘,但學校精神卻影響人們長久、長久,以至永遠。
很顯然,這樣的認識,蘊涵著這位將畢生精力奉獻于教育和科學事業(yè)的學者最堅定的信念,也蘊涵著他對學校文化價值的自覺體認?!坝捎跉v史環(huán)境、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的精神在各個學校的表現(xiàn)并不完全一樣?!蓖蹊骼ふf,他感觸深的仍是大學比如說,北京大學的校園精神是‘民主與科學北大不僅學術上有很高成就,而且關心國家大事。我們師大則以治學嚴謹著稱。北師大人默默奉獻,從不張揚,誠如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所要求。”
提出“教育的精神”,王梓坤還有更深的思考:“毛澤東說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一個國家要有精神,一個學校要有精神,整個教育界都應提倡一點精神。我覺得,尤其要提倡艱苦奮斗的精神。現(xiàn)在物質條件好了,但光有物質是不夠的,更要提倡艱苦奮斗。這些精神是不隨時間而變遷的?!?/p>
三
作為中科院院士和北師大博士生導師,已經(jīng)75歲的王梓坤依然辛勤地工作著,還在招收研究生,指導教育科研。同時,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如何培養(yǎng)人才的理念思考。
“首先要加強對青年人的理想教育。”王梓坤說,“從小學到大學,都要加強理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遠大的理想?!?/p>
王梓坤的語氣變得特別激切:“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沒有什么理想,不考慮怎樣為國家做貢獻,而是只想到個人那點兒事情。還有一些人,干脆就是‘混混兒。前些天我看過馬加爵的報道,他臨刑前曾對記者說,沒有理想是他最大的失敗?!?/p>
“您那一代人在年輕時,是怎樣選擇個人的理想的?”記者問。
“那時候是聽從組織的安排,很單純的想法就是祖國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王梓坤回答,“也不是說這樣就一定好,當時的形勢就是這樣?,F(xiàn)在是市場經(jīng)濟,‘游戲規(guī)則不一樣了,但無論如何都要有遠大理想,要把個人的選擇跟國家的發(fā)展結合起來?!?/p>
1952年,王梓坤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武漢大學畢業(yè),原計劃被推薦到北京讀研究生。躊躇滿志的他來到北京,卻得知因為各高校急需師資,計劃臨時改變,他被分到南開大學教書。盡管是突然得到通知,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但王梓坤還是亳無怨言地去了天津。這一去,就是32年。
1955年,王梓坤前往莫斯科大學數(shù)學力學系深造。當時正是國內熱火朝天的建設高潮,回憶當時的生活,他真誠地說:“在國外時,總是急著回來為國家做事,多呆一天都覺得過意不去。”
回國以后,王梓坤致力于概率論的研究。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他的很多研究成果都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在數(shù)學應用方面,他還提出了地震隨機遷移的統(tǒng)計預報方法及供艦艇導航的數(shù)學方法。這些研究成果都受到同行學者的高度評價。
說到遠大理想的培養(yǎng),王梓坤很推崇諸葛亮《誡外甥書》中的一段話:“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痹谒磥恚鎸裉煨涡紊奈镔|刺激,這樣的古訓更有現(xiàn)實意義。
“要把個人的理想跟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為祖國的建設服務,為人類進步服務?!蓖蹊骼娬{說。這樣的話出自這樣一位品德高潔的學者口中,顯得格外有力。因為他的一生,就是在努力踐行著這樣的理想。
在強調理想教育的同時,王梓坤又特別提到全面發(fā)展?!拔覀兊呐囵B(yǎng)目標應該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這一條一直是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所強調的,但這些年好像做得不夠。”他說。
“您覺得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呢?”記者問。
“首先是過多地偏重于知識的學習,德育太少。實際上,我們的政治課也不少,但德育并不等于開很多政治課?!?/p>
王梓坤更多地談到智育:“智育也不單純等同于知識的學習,而是包括識、才、學三方面。青年人應從學入手,在實際中逐步鍛煉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才能。通常人們重視才、學,而容易忽略識。其實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對于青年人來說,這種意識決定或影響著他對生活的選擇?!?/p>
最后的話題自然地落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上?!拔覀儸F(xiàn)在的教育,可以培養(yǎng)合格人才,卻不適宜于培養(yǎng)英才。”王梓坤說,“什么是合格人才?就是通過了一定標準的考核,比如大學畢業(yè)生,都可以認為是合格人才,但其中可能只有極少數(shù)成為英才。所謂英才,就是要有超凡的創(chuàng)新和杰出的貢獻,要非常拔尖,在全世界都很突出?!?/p>
“我們難道就沒有英才嗎,像您熟悉的數(shù)學界?”記者忍不住問。
“像我這樣的人只能稱為‘笨才。”王梓坤開玩笑說前幾天我在《新華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我國的一些學科在國際上現(xiàn)在基本上還是一個旁觀者,還未進入世界科技進步的先進行列。我們要培養(yǎng)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人才。這樣的人可能是千古難逢的,可是建國50多年來,我們甚至連諾貝爾獎都沒有拿過,不光是科學界,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這真是值得深刻檢討的事?!彼恼Z氣越來越嚴肅,越來越沉重。
“您覺得,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記者問。
多年的觀察、思考和切身體驗,使王梓坤有太多話要說現(xiàn)在功課太重,作業(yè)太多。學校為了高考,一味灌輸。這不僅浪費了時間,而且磨滅了靈性。學生沒有時間去思考,去探索,整天都在死記硬背。就拿外語來說,從小學起,一直到讀博士,都在背外語,而且分量很重。如果楊振寧他們當年也這么學外語,怎么能得諾貝爾獎?當然,外語應該學好。但教學方法必須改進,要十分珍惜學生的青春。”
“其實英才并不需要特殊的培養(yǎng)。”王梓坤言猶未盡,“只需提供一定的條件,多一些愛護,少一些打擾,給他們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機會??茖W基金、獎勵和職稱提升,都是必要的,有利于教育的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但事情做過了頭,就會有很大的危害,要謹防功利主義。”
言辭或許有些激烈,卻不失懇切,充滿了對“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殷切期望。末了,王梓坤特意囑咐說:“這是我能想到的一些意見,希望你們能好好呼吁一下,讓年輕人能夠從層層負擔中解放出來?!?/p>
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師。作為一個老教育工作者,王梓坤希望今天的年輕教師能淡泊名利,找到自己的快樂:“不同的職業(yè)有不同的追求。做教師的,就要追求多培養(yǎng)好學生,培養(yǎng)出大批的合格人才,同時力爭培養(yǎng)出英才,這就是你最大的財富。要把‘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當作自己的快樂和安慰?!?/p>
采訪非常短暫,面對這位質樸而溫和的長者,傾聽他語重心長的教誨,記者深深地被他高尚的師德和對教育的熱忱所感染。20年來,這位教師節(jié)的倡議者,只要一有機會,就會為教育發(fā)展和教師地位提高建言,為教育中的弱勢群體,特別是農村教育呼喊。
告別了王梓坤教授,走在北師大幽深的校園里,迎面看見遠處的校訓牌一“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一瞬間,只覺得這八個大字,越來越高大,越來越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