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屏
在我國,通常能被我們清晰地意識到需要幫助的群體,往往都是在一次大范圍高強度的自然災難中產(chǎn)生的受災群體,采取的籌款方式也是應急式的、運動式的。然而經(jīng)常性的小額募捐對社會保障體系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2004年2月17日,來京務工已有13年的李明元,來到協(xié)和醫(yī)院旁邊的中華慈善總會。放棄了一個早晨二三十元的收入,乘坐相對于他的收入顯得有些“奢侈”的地鐵來到這里,是為了給孩子籌集一筆醫(yī)療費,而這一筆醫(yī)療費的數(shù)目是20萬。
災難降臨到一個普通之家
在1996年夏天之前的日子里,李明元一家在北京雖然生活的不算奢華,但還是擁有他們自己的幸福。李明元夫婦收入不高,但他們擁有一雙可愛的兒女,特別是在北京三家店鐵路中學讀書的大兒子李曉雄一直是李明元的驕傲。那時的曉雄,不僅在學校成績優(yōu)異有目共睹,還有跑8000米數(shù)一數(shù)二的好身體。李明元告訴記者,他和妻子當時的計劃,是在供孩子讀完大學后,還要在北京買一套自己的房子。
1996年降臨在李曉雄身上的一種怪病改變了這一切。曉雄曾這樣描述過自己的?。骸耙环N奇怪的疾病侵入我的身體,周身發(fā)軟,四肢無力,甚至不省人事……最后在協(xié)和醫(yī)院,終于查明屬于造血機能損壞”。他患上的是“睡眠性、陣發(fā)性血紅尿蛋白血液病”,這是白血病的一種。
李明元和妻子為給孩子治病,先是消耗盡家里多年來微薄的積蓄,賣掉了老家的兩間房子,然后就開始向周圍的鄰居和親戚借債,后來到了連債都無處借貸的地步。
如今負債累累的李明元一家月收入僅僅1000元錢左右,而每次為曉雄輸血就需要1000元。通常在夏秋之季,輸血需保持每兩個月一次,到冬天則需要一個月輸一次血。除此以外,小雄在平日還需要服用大量的藥物以穩(wěn)定病情。
與別的白血病患者相比,李曉雄也許算是幸運的,他所患的白血病只要能夠換上健康的骨髓,就可以徹底康復。而對于很多白血病患者來說最困難的尋找配型骨髓對曉雄也不是障礙,他的妹妹就可以為他提供健康而且匹配的骨髓?,F(xiàn)在擺在這個家庭面前的惟一障礙就是20萬元的手術費,就是這20萬元將決定著這個四口之家的幸福。
懂事的曉雄背著爸爸媽媽,在2003年夏天向北京的幾家報紙發(fā)出求援信,當時幾家報紙和社會一共為他們提供了1.6萬元左右的捐款。雖然相對于20萬元來說,這筆錢遠遠不夠,但它終究可以維持孩子將近一年的輸血費用。李明元還是為了這筆慈善捐款對社會充滿了感激,也因此對社會的救助產(chǎn)生了更多一點的期望。
于是,在2004年春節(jié)前夕,李明元找到了北京民政部,民政部門為李明元指出了一條路,這就是去中華慈善總會。
運動式的集中募捐將逐漸退場
經(jīng)過在中華慈善總會的一個上午,李明元才明白,獲得捐款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慈善總會籌募部副主任蘇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于資金的利用,慈善總會需要有很詳細的前期調查與事后備案。
蘇輝出示了一份助學捐款備案,數(shù)額達到250元的捐款都有詳細的受助人相關情況與資助人情況的登記。這是為了對捐助人,更是為了更多需要捐助的人的負責。像李曉雄這樣的情況,他們只能請曉雄戶口所在地的慈善會來完成對曉雄的立項調查與資助。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像李曉雄這樣需要社會救助的家庭絕非一個小的數(shù)字。雖然并不是每個不幸的家庭都如李曉雄一樣,能否獲得資助決定著生死存亡,但是每個不幸家庭需要得到幫助的愿望都是一樣的強烈。
然而,通常能被我們清晰地意識到需要我們幫助的群體,往往都是在一次大范圍高強度的自然災難中產(chǎn)生的受災群體,比如長江洪澇災害、甘肅地震、青海雪災,包括去年的SARS等災難中的受災者,或者受到慈善團體與媒體格外照顧的一些極為少數(shù)的幸運兒。
并不是我們的慈善團體不愿意救助每天出現(xiàn)在他們視線中的李曉雄們,而是我們的社會捐款儲備少得不能再少,因此慈善款項的使用也需要格外的仔細,前期的工作需要確保嚴密。
以李曉雄為例,中華慈善總會籌募部副主任蘇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要獲得捐助,需要首先經(jīng)過調查核實情況,情況屬實就可以申請立項,立項后慈善會才可以面向社會籌募款項,還不確定是否能夠籌集到所需的全部款項。
同針對各種災害一樣,這種慈善籌款方式還是應急式的、運動式的。它是在傳統(tǒng)的以政府組織為主的募捐體制下的主要募捐形式,也是民間慈善組織大多采用的募捐形式。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捐助工作運行機制,特別是在救災和群眾生活困難資助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這種具有濃厚行政色彩的募捐方式實際上民意基礎很薄弱。
同時,這種突擊式的募捐也顯示出社會缺乏一種穩(wěn)定有效的慈善募捐渠道,有專家指出,我們“缺乏廣泛接近大眾、長期穩(wěn)定存在的小額慈善募捐系統(tǒng)網(wǎng)絡”。
新華社提供的民政部一項對普通公眾捐贈意愿的問卷調查顯示,盡管我國都市地區(qū)公眾參與社會捐助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募集,但37.8%的受訪者表示更喜歡經(jīng)常性捐助。
2003年11月10日,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在中國公益論壇上的發(fā)言,向社會傳達出一個訊號:隨著政府角色和職能的進一步轉變,由政府組織的突擊性募捐“群眾活動”將逐漸遠離百姓的視野,代之以經(jīng)常性的小額募捐。
為什么我們?nèi)狈?jīng)常性的小額募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實指出,在對社會成員的救助方面,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由政府組織的社會保障體系,而社會募捐,特別是經(jīng)常性的小額募捐則對社會保障體系起著補充作用。但這種“補充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李實指出,經(jīng)常性的小額捐助本身意義不在于多么有效,也就是說不在于能夠籌集到數(shù)額多么巨大的款項,而是在于通過這種公眾活動調動社會成員的憐憫心,喚起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引導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
此外,民間機構可以關注到政府行為忽視的群體,也就是說民間慈善機構可以運作更具指向性的慈善事業(yè)。
在國外,慈善機構經(jīng)常有很強的針對性,比如專門針對艾滋病患者,專門針對兒童癌癥患者的民間慈善機構。這些民間慈善機構很大一部分慈善款項就來自經(jīng)常性的小額募捐活動。
中華慈善總會副秘書長韓京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同為“國際聯(lián)合勸募協(xié)會”成員的美國,有一種經(jīng)常性的小額募捐形式——“工資單捐款”,也就是在工資中經(jīng)過工資領取人自愿認可,扣除大約0.6%的份額,這種完全以自愿為基礎的募捐形式在美國聯(lián)合勸募協(xié)會每年的籌款總額中大約可以占到60%到70%。
而在中國,這種小額募捐卻常常不成功。2002年,中華慈善總會啟動了“慈善一元捐行動”,試圖將所有的小額捐款納入這個行動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多功能擦鞋機的推出。
然而,在北京各處安置了一年多的600臺慈善募捐擦鞋機,雖然有很多人都在使用,至今慈善總會也沒有統(tǒng)計過里面有多少捐款,韓京津說那些錢“太少了”。
在一幢入口處擺放了這種擦鞋機的寫字樓,門口的保安告訴記者,從那臺擦鞋機擺在那里,他就幾乎沒有見過有人往里面塞錢,雖然擦鞋機的使用率挺高。
對于我國為何缺少這種經(jīng)常性的小額募捐系統(tǒng),一種觀點認為:與這種長期化穩(wěn)定化的小額募捐機制的缺乏相比,我們更加缺乏整個社會的慈善觀念。
韓京津說,在了解到國際上存在“工資單捐款”這種先進有效的募捐形式后,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從1998年開始就尋找各種機會推廣這種募捐形式,他們接觸過很多企業(yè),然而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和一家企業(yè)談成。
韓京津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其主要原因時認為,還是整個社會對慈善捐款的認可度不高。在一些發(fā)達國家,一些捐款積極的企業(yè)會被權威慈善機構授予“慈善家”“慈善企業(yè)”等名譽稱號,對于這些企業(yè)和個人,這是一種很有臉面的社會聲譽。
韓京津說“整個社會重視慈善事業(yè),你這個牌子(慈善家)才值錢”,而提高了這些企業(yè)和個人的社會聲譽,又反過來促進了慈善活動的進一步開展,由此形成慈善理念的良性循環(huán)。
培養(yǎng)觀念需要制度支持
對于社會慈善理念,中科院經(jīng)濟研究所的李實有自己的看法。李實不認為我們的社會缺乏慈善理念,“否則街上那么多乞丐就不會要到錢”。事實上,中華慈善總會也有過不少成功的小額籌募項目。
以去年為例,中華慈善總會與“席殊”簽訂募捐協(xié)議,為三個在SARS中成為孤兒的孩子籌集了11萬左右的資金。在去年與Yahoo簽訂的手機短信捐款協(xié)議中籌得了10萬元左右。在天津啟動“慈善一元捐行動”的現(xiàn)場就籌集了二三十萬助學、扶貧資金。
盡管如此,從1994年成立到2003年的10年中,中華慈善總會總共向社會籌集了13多億元的慈善資金,這其中依靠小額募捐籌集的部分,據(jù)韓京津副秘書長介紹,不足10%。
對于如何更好地推廣經(jīng)常性的小額募捐這種慈善事業(yè),李實研究員分析,首先我們的國家需要在制度上給予慈善組織的成立給以方便;其次慈善組織自身在內(nèi)部建設上需要具有良好的社會信譽和完善的制度設計。
比如如何提高社會對一個慈善組織的信任度,具體來說就需要財務制度對社會透明化。
對這一點,中華慈善總會副秘書長韓京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會在大型募捐活動后在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等媒體向社會公布募集資金的財務報告,日?;I募的財務報告則公開在中華慈善總會的年報等刊物中。
李實指出,我國的慈善組織還需要更好的組織與宣傳。在國外可以經(jīng)常見到一些老人佩帶著某個慈善組織的標志在各種場合募集慈善資金,同時向社會說明組織的募捐意圖。
除了“慈善一元捐行動”的啟動,以中華慈善總會為代表的慈善機構還在摸索其他的小額募捐形式,比如發(fā)行慈善賀卡,推出網(wǎng)上小額募捐,以及2003年底推出的手機募捐形式。
在中國這個有著13億人的人口大國,每個人拿出一元錢就可以積累成13億元,就可以實現(xiàn)650萬個孩子的求學夢,或者可以讓6500個像李曉雄這樣的孩子重新獲得生命。
“不以善小而不為”與“眾人拾柴火焰高”這兩句中華民族的古訓在經(jīng)常性的社會小額募捐事業(yè)中,將可以得到最有效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