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聞
號稱“中國三只眼”的三位攝像師侯詠、呂樂、顧長衛(wèi)近日相繼推出電影作品,一時之間,“攝而優(yōu)則導”成為被廣泛談論的話題,三位導演也成為媒體追蹤的對象。
他們都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攝像師做導演往往更注重畫面,你的作品是這樣嗎?無一例外地,他們都極力否認。
這三部片子——侯詠的《茉莉花開》、呂樂的《美人草》、顧長衛(wèi)的《孔雀》,目前都還在制作中。但從已公布的劇照來看,《茉莉花開》里的章子怡、《美人草》里的舒淇,個個都是養(yǎng)眼的美人,連特別強調走平實路線的《孔雀》,也選了一個號稱“第二個章子怡”的漂亮女主角。此外,《茉莉花開》有舊上海的別致風韻,《美人草》有云南的秀麗景色,畫面都有驚艷之處。說攝像師的鏡頭不尋找美,誰相信?
張藝謀的《英雄》被人批評太唯美,這讓后來者或多或少有點避諱說自己的作品偏重畫面。但《英雄》的缺陷其實不是太重視畫面,而是制作了太多空洞的畫面。一個普通的攝像師會用鏡頭看,但一個優(yōu)秀的攝像師會用鏡頭思考或者敘述?!队⑿邸返暮芏噻R頭就僅僅停留在“養(yǎng)眼”。好看不等于美,美是要有內涵的。對比張藝謀早期的一些作品,攝像師出身的他在《英雄》里的表現(xiàn)的確有失水準。
乍看起來劍走偏鋒的《孔雀》,應該是三部影片中對鏡頭語言運用最多的一部。而《孔雀》的劇情在斷裂、跳躍中求統(tǒng)一,也是典型的鏡頭敘事法。顧長衛(wèi)說自己口拙,但幸好電影有自己的語言。電影的語言是什么?是鏡頭,是畫面。
以前我們的很多導演都是從文學的角度介入電影的,他們的電影用的還是文學語言,鏡頭只是記錄工具。他們沒有充分發(fā)掘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潛力,經(jīng)常導致導演與攝像,思想與畫面之間的斷裂。相比之下,國外的導演們對鏡頭語言就注重得多,特別是像斯皮爾伯格這一代伴隨著家用攝像機的普及而長大的導演,他們從拍短片起步,可以說都是攝像師出身。在這種短片里,鏡頭就是敘事者。斯皮爾伯格就是個典型例子,他不僅要求自己的攝像師絕對一流,而且喜歡自己把持攝像機。如此拍出的影片,自然會吸引觀眾,因為他們拍出的起碼都是最能吸引眼球的東西,如果這東西還才貌雙全、秀外慧中,那更是精品了。
我們目前在畫面與鏡頭方面,是做得太少而不是太多。同樣是攝像師轉行做導演的張黎認為,人們之所以覺得攝影出身的導演拍出的東西不一樣,是因為一些導演的功夫沒到家,好的攝影基礎是導演的基本素質之一。
斯皮爾伯格曾說:“一個攝影師一旦脫開了韁繩,他就成了導演,而導演就成了學徒?!蔽覀兊碾娪耙蜷_國際市場,這方面的功夫是一定要下的。而攝像師出身的導演們無疑具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為什么不驕傲地運用你們的鏡頭,為大家奉上最美麗的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