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坤
慢性輕度乙肝:五味子2—6克代茶飲,對輕度轉(zhuǎn)氨酶升高患者有一定降酶作用。《中藥學(xué)》稱五味子性酸溫,歸肺、腎、心經(jīng),有斂肺滋陰、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的作用,特別對陰虛的患者效佳。用木瓜6-12克代茶飲,此藥可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力,抗病毒,對食少、納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效果最好?!吨兴帉W(xué)》稱其性酸溫,歸肝脾,有舒肝活絡(luò)、化濕和胃的作用。如果既有轉(zhuǎn)氨酶升高,又有食欲不振者,可用兩種藥配伍代茶飲。
慢性乙肝:用蚤休5克代茶飲或煎服,其性苦寒,歸肝經(jīng),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對肝炎和肝熱的病人有益?;⒄龋?0—30克代茶飲,其性苦寒,歸膽肺,活血定痛,清熱利濕,解毒化痰止咳,對慢性乙肝、膽囊炎、膽石癥均有一定效果。山豆根6-10克,半枝蓮10-15克代茶飲,可抗病毒。
慢性活動性乙肝:用青葉膽15—30克代茶飲,其性苦寒,具有清肝膽濕熱的作用,可降低轉(zhuǎn)氨酶,保護(hù)肝臟。用雞骨草10~15克代茶飲,其性甘淡涼,可清熱利濕,舒肝活血止痛,對血清膽紅素升高的患者有一定療效,可用于急性黃疸性肝炎。用垂盆草10—30克代茶飲,其性甘淡,微酸涼,歸肝膽小腸經(jīng),可清熱解毒利濕,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之證,對轉(zhuǎn)氨酶和血清膽紅素升高的患者有良好效果,并可使口苦、胃納不佳、小便黃赤等濕熱之證緩解和消除。用赤芍10~15克,可降低血清膽紅素;用葛根10—20克,也有同效。
慢性乙肝合并早期肝硬化:除服抗肝纖維化藥物外,如肝功能處于代償期,可配合使用上述抗病毒中藥;如處于失代償期,除必要的治療外,還應(yīng)提高蛋白以治療肝硬化腹水。另外,還可用中藥阿膠沖服或煎服,每次5-10克;龜板膠沖服或煎服,每次10-30克。但這兩種藥多服有礙消化。
《內(nèi)經(jīng)》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币虼?,乙肝患者除堅持治療以外,還必須在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力上下工夫。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飲食起居要有規(guī)律,適當(dāng)增加營養(yǎng),戒煙忌酒,適量運(yùn)動,以增強(qiáng)體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