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遲
關(guān)于“60年代”,幾年前曾喧囂了一陣。那時我自認(rèn)為是70年代的人,覺得“60年代”這個名詞充滿往事如塵的灰暗色彩,離自己很遠(yuǎn)似的。后來讀了李皖的《我們這一代》,才驚覺“這一代”更確切的是指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己也位列其中。于是,當(dāng)許暉主編的《“六十年代”氣質(zhì)》一躍入眼簾,便覺得異常的親切了。
在書中,許多人都說:“描述自己是難的?!钡麄冞€是努力回過頭去,從孤獨的童年開始,重新丈量自己的路程,讓這群在碎片中成長的一代像歷史的拓片曝曬在現(xiàn)實的陽光下。
當(dāng)這代人臉孔還很年輕時,心境就莫名其妙地蒼老了。瞻前顧后,這代人有些自卑:沒有經(jīng)歷可以炫耀,也沒有青春可供揮霍。想起要張揚個性時,已經(jīng)老了;老了該回憶時,又找不出什么可以津津樂道?!斑@一代”是無名的一代,是被時代忽略的一代。世界從理想主義迅速蛻變成物質(zhì)主義,而這一代人卻注定只能在兩種主義的邊緣游走?!熬瘛蔽共伙査麄?,因為他們同時具有強(qiáng)烈的物質(zhì)欲望;但置身于物質(zhì)的海洋,他們常常還沒有得到滿足就厭倦了。到底哪一種生活才真正屬于他們呢?該他們粉墨登場時,他們已無話可說。他們只得背過身去,揣著一些寂寞的老歌,在喧嘩的聲浪里安撫自己。
許暉說:“一方面,我們不甘平庸……另一方面,我們又有勁沒處使。”他們在離心靈很近的地方開始回憶,回憶“白衣飄飄”的場景。但即使是一些風(fēng)花雪月,也“落滿了變故,落滿了永恒”。這代人對什么都持有一份猶疑,內(nèi)心非??释皥孕判┦裁础保皯岩伞笨偸遣粍勇暽叵獾簟皥孕拧?。
書的封皮上有一幀“琥珀”的圖片:振翅欲飛的蝴蝶留在那滴晶亮的樹脂中。雖是飛翔的姿態(tài),卻永遠(yuǎn)也飛不起來。蟄伏的夢想變成歷史的遺跡,這大概就是這一代最無法自拔的悲哀。鮑勃·迪倫唱:“一個人要抬多少次頭,才能最后看到藍(lán)天/一個人要流多少回淚,才能聽見人們哭喊/究竟還要多少死亡,他才知道,太多的人死了/那答案呵,我的朋友,它正在風(fēng)中飄蕩/答案正在風(fēng)中飄蕩。”
是的,答案在風(fēng)中。風(fēng)起時,不管是記起還是忘記,都有一種痛埋在了心底。
《“六十年代”氣質(zhì)》許暉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