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禚振西
瓷器的裝飾是指采用一定的技藝將紋樣飾于器物上,使瓷器被裝扮修飾得更加美麗和富有寓意。因此,就其內(nèi)涵而言,它包括裝飾手法和裝飾紋樣兩個方面。由于各時代各窯口制瓷匠師使用的工具和采用的技藝手法不同,喜愛和制作的紋樣之題材內(nèi)容和圖案結(jié)構(gòu)亦各有不同。因此,在每件瓷器的裝飾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時代及窯口特征。這些裝飾方面的各種鮮明特征,是瓷器鑒定中特別重要的一個依據(jù)。
先從裝飾手法方面進行鑒定。耀州窯瓷器的裝飾手法比較多樣。唐代以釉繪(素胎黑彩瓷)、彩繪(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繪化妝土(青釉白彩)、剔花填彩(黑釉剔花填白彩)、單線條畫花、多線條篾紋畫花、戳印花等為特點。五代以單線條畫花、剔刻花、剔畫花和剔刻化妝土為特點。宋金兩代以刻花、刻畫花、印花為特點。元明代以刻畫花、印花、彩繪花(白地黑花)為特點。此外,各時代均還采用貼塑、捏塑、鏤空等手法。如此多種多樣的裝飾手法,后仿者在短時期內(nèi)尚難全部掌握。目前所見仿品中采用的裝飾手法,以宋金的刻畫花最多,印花次之。還有少量的采用了唐代的釉繪素胎黑彩、五代的剔畫花和畫花以及貼塑、捏塑、鏤空等手法。在仿品已采用的這些裝飾手法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于真品的幾個特點。
第一點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被譽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的耀瓷刻畫花,其刻花工具主要是斜刃直刀或平刃直刀兩種。其刻花工藝需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先將斜刃或平刃直刀插入紋飾部位的器坯中,垂直深入行刀,勾刻出紋樣的主輪廓線。第二步,在已被深入刻開的主輪廓線外側(cè),改用連續(xù)廣削的下斜式行刀,以在較寬的范圍內(nèi)刻除去花紋主輪廓線外的背襯。使刻出的花紋不僅凸出在器胎之上具有浮雕般立體感,而且還能充分顯現(xiàn)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具有的犀利圓活的動感?;y的大輪廓在完成了上面的兩次行刀刻成后,最后再使用一種多齒的篦形工具,在凸突的刻花主輪廓內(nèi)精細地勾畫出花瓣紋理和葉脈,完成了優(yōu)美生動的耀瓷刻畫花紋樣的制作工藝。浮雕式的刻花主輪廓配上流暢精細的篦紋畫花,使其刻畫花紋樣中大輪廓的粗獷、剛勁、凸突,與小細部的精致、柔和、凹入,得以巧妙結(jié)合。再配以熔融后呈現(xiàn)出深淺不一和濃淡相宜的溫潤晶瑩之青釉,使其具有了一種多層次多韻律和諧交織的藝術美。到北宋晚期偏后,耀州窯的匠師在主要使用上述的刀具進行刻畫花裝燒工藝生產(chǎn)的同時,又新創(chuàng)出一種類似小勺形狀的圓形圜刃刻刀,刻花的手法亦將直刀的兩步走改為一次刻成。這種圓圜刃刀的刻花工藝,猶如用小勺挖西瓜瓤,不僅能“舀”出輪廓,還能掏出一道凹槽。筆者曾認真反復地觀察過用此刀刻出的宋瓷標本,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一種在紋飾拐角處不用停刀可隨意變換方向,連續(xù)不斷進行刻制的特點。由圓圜刃刀刻制的耀瓷紋樣,與由直刀刻制的紋樣相比,顯現(xiàn)出的刀刃動感圓活更甚而犀利不足,同時刻紋也較淺。兩者各具有的刀痕工藝特征,其區(qū)別比較明顯。再看后仿耀瓷所用的刻花工具,從不見有圓圜刃刀具,僅見在某些高仿品中采用斜刃直刀或平刃直刀,而絕大部分仿瓷采用的是新型的拐角刀具。此種新型刀具是將直角刀折成90度的拐角,并在拐角的兩側(cè)均磨出刀刃。使用此種刀進行刻花,不需兩步走,一次就可刻出花紋的深輪廓并能在其外側(cè)削除去部分胎面,達到浮雕式刻花效果,又能省工省時提高生產(chǎn)效率。因此拐角刀一直是現(xiàn)代仿品生產(chǎn)中使用的主要刀具,而在古代耀瓷生產(chǎn)中從未使用過。用該拐角刀刻制出的花紋,雖能表現(xiàn)凸起的浮雕效果,但因刀刃的拐角呈固定的90度不變,所以紋樣的線條亦具有循規(guī)蹈矩的生硬感,不僅削掉的刻紋缺乏變化,而且耀瓷刻花真品中那種犀利圓活的刀刃運動美感亦難表現(xiàn)出。
第二點是裝飾手法制作工藝過程的不同。這主要表現(xiàn)在刻畫花、剔刻花和印花幾種裝飾的工藝制作上。耀州瓷刻畫花和剔畫花裝飾采用的制作手法,是直接在拉坯成型后半干的器物坯體上進行或剔、或刻、或畫的紋樣制作。而后仿耀瓷同類裝飾手法的制作,除高仿品采用同樣的工藝流程外,大多數(shù)仿品是先采用注漿模制,在模制成型的同時亦模制出刻畫花或剔畫花紋樣,然后再用刀具對模制出紋樣進行精細再加工。這種用模制和刀刻相結(jié)合制作出來的刻花和剔花紋樣,也具有生硬和呆板的特征。與真品相比,雖然貌似但神韻和風格亦有明顯的差別。至于印花青瓷紋樣的制作,絕大部分仿品都不同于真品的工藝流程。真品的制作工藝是先拉坯成型,待可以拿起時放到印花范上印出紋樣,最后再修坯挖足定型。而仿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解決不了利用印花范具印制器物紋樣的技術,又為了使所制作的器物在造型和紋樣上與真品相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仿制時就改用了注漿模制的方法。解決了既能注漿成型,又能制出印花紋樣的問題。但由于制作工藝完全不同,在器形和紋樣上均留有注漿模制的種種痕跡,與真品容易區(qū)別。近年來,有仿制者解決了拉坯后用印花范具制作印花紋樣的難題,部分后仿印花青瓷器開始恢復古代的印花裝飾制作工藝,所作的仿品與前大有變化,與真品比較接近,但只要我們從前幾種要素上做綜合性觀察和分析,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仿造的特點。
第三點是時代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不同,匠師的審美意識和技藝水平亦不同。因此即就是采用與古代相似的刻刀工具和相同的裝燒制作工藝所生產(chǎn)的高仿品,亦存在著與真品的裝飾藝術水平和風格不相同的特點。那些精美的真品,處處體現(xiàn)著耀州窯古代匠師高度熟練技巧所達到的出神入化之自由境界,及被共同的審美意識所溝通的工藝創(chuàng)作和古代現(xiàn)實社會的需求。而仿品的工藝創(chuàng)作局限在對真品的直接模仿內(nèi),即就是技巧熟練,也無法在自由創(chuàng)作的境界內(nèi)生產(chǎn)模仿品,更何況目前所見的仿品其工藝技巧尚不是高度熟練,即使最好的高仿品仍然與真品貌合而神離。
再從裝飾紋樣方面進行鑒定。耀州窯瓷器的裝飾紋樣圖案多種多樣。就目前筆者所見,唐代紋樣有上百種,五代紋樣有數(shù)十種,宋代紋樣有二百多種,金元明紋樣亦有上百種。其紋樣和圖案的多樣化,也是同時期瓷窯中所少有或僅見。這些紋樣的題材和內(nèi)容廣泛,布局和結(jié)構(gòu)豐富多變,在該窯800多年的燒造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各不相同的面貌,亦有著可以尋求和區(qū)別的時代特征。這些紋樣構(gòu)圖的特征,也是我們進行時代鑒定的重要依據(jù)。以最為常見的蓮瓣紋為例,唐代的蓮瓣肥碩豐滿、瓣頭胖圓;五代的蓮瓣瓣體略長,瓣頭較圓;宋代的蓮瓣瓣體修長,瓣頭削瘦弧尖;南宋和金代的蓮瓣更加削瘦,瓣頭往往削成近似直線相交的尖角;元代的蓮瓣又轉(zhuǎn)瘦為寬廣,瓣頭往往加有花飾等等。不僅各歷史時代的紋樣圖案各不相同,同一歷史時代的不同階段亦有區(qū)別。仍以蓮花瓣為例,北宋早期的蓮瓣長體較圓,瓣頭為圓中微尖,具有接近五代的特征。北宋中期的蓮瓣修長秀麗,瓣頭削圓為弧尖,是北宋鼎盛期的典型圖形。北宋晚期的蓮瓣修長削瘦,瓣頭尖削中略有弧度,具有接近南宋的特征。南宋的蓮瓣更加削瘦,瓣頭往往削瘦到尖角失去弧度,成為或幾乎成為直線相交的尖角。這種同一內(nèi)容和布局形式的裝飾紋樣,在不同時代甚或同一時代中尚且有這樣多的變化。那些題材和內(nèi)容不同、圖案結(jié)構(gòu)和布局形式相異的數(shù)百種裝飾紋樣,其間的變化更為豐富多彩。后仿耀瓷的制作者,限于種種條件尚不能掌握這些知識,所制作的仿品裝飾紋樣往往在圖形和布局上與所仿器物造型的時代不相符合,成為鑒定者發(fā)現(xiàn)其破綻的一種依據(jù)。類似的情況,筆者曾見到過幾次。如80年代陳爐廠某師傅精仿出一件青瓷刻花盤,因該盤的釉色、造型、刻花工藝、紋樣都較為逼真,幾乎被專業(yè)人員錯認為真品。筆者看后發(fā)現(xiàn)該盤采用的是北宋中期的釉色和刻花手法,但紋樣圖案和布局卻是晚宋時期的,而器物造型又仿照了金代前期。從一件器物所出現(xiàn)的不同時代和不同時期各種特征的混雜著眼,指出此盤是一件生產(chǎn)數(shù)量極少的仿品。在場者對此將信將疑,后專門去做了實際調(diào)查,證明確是仿品。類似的事例不少。此種現(xiàn)象,因能使人感到眼熟又不熟,最容易被忽視而錯認,鑒定時要特別留意。
對后仿耀瓷特點的這些介紹,是筆者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僅供鑒定時參考。由于仿造時間長已積累出經(jīng)驗,仿古高手比比出現(xiàn),隨著考古和館藏實物資料的系統(tǒng)發(fā)表,后仿耀瓷的發(fā)展亦將進而發(fā)展,高仿品的面貌也將多種多樣,因此,僅得知后仿品的上述特征是遠遠不夠的。最好的鑒定能力是從熟知真品中獲得的,只要我們下苦功夫勤學、勤看、勤比較,掌握了真品方方面面的特征,再好的高仿品也會被分辨出來。常言說得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币患玫姆缕?,與真品的差別往往就在毫厘之間,我們有了可以辨別一絲一毫一厘的本領,還愁鑒定不出真仿嗎?
責編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