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巖
生活中,爸爸媽媽有沒有見過這樣的餐桌喜劇?
喜劇情景——“變盡花樣哄寶寶吃飯”:
媽媽:“寶寶快張嘴吃一口。”(孩子緊閉小嘴,手里玩著玩具。)
媽媽:“寶寶這是什么好東西呀?”(母親邊說邊將一個嶄新的玩具遞給孩子。)
(孩子將手中的玩具扔掉,去取母親給的新玩具,母親趕緊將一勺飯送進孩子嘴里。)
媽媽:“寶寶看爸爸在干什么呀?”(此時,父親在一旁做怪相)
(孩子看著父親的表演,樂了,又吃了一口)
結(jié)局:爸爸媽媽的戲演完了,地上到處是玩具,碗里的飯還剩下一半。
喜劇情景——“威脅利誘哄寶寶吃飯”:
媽媽:“寶寶快點吃?!?孩子含著飯,自顧自玩。)
媽媽:“寶寶,快吃!大老虎來我們家門口了?!?母親將飯勺放在孩子嘴邊,孩子將頭避開,不理不睬。)
媽媽:“寶寶再不吃,醫(yī)生就要來打針了!”(孩子慢吞吞地張開嘴,吃了一口。)
媽媽:“快點!快點!小祖宗!”
結(jié)局:媽媽沒詞了,寶寶的飯還沒怎么吃,已經(jīng)涼了。
這兩出尷尬的喜劇,其實是不少家長的親身經(jīng)歷。他們?yōu)楹⒆拥某燥垎栴}而煩惱,常常抱怨孩子不肯吃、吃得慢,為此,他們想了各種辦法,時常在哄孩子吃飯時大呼小叫,亂發(fā)脾氣。這樣,家長痛苦,孩子也痛苦,真好像是一場餐桌上的戰(zhàn)爭。
為什么這些家長們花了那么多心思,為孩子準備了自認為營養(yǎng)豐富的飯菜,滿腔熱情地喂養(yǎng)孩子,但孩子就是不領(lǐng)情呢?也許,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有些家長對“餐桌前的孩子”缺乏了解。想要讓孩子愿意吃、吃得好,家長僅僅做好飯菜還不夠,還要在食譜的制訂、環(huán)境的營造、孩子的進餐心理等多方面,動動腦筋。
1.選擇適合孩子的膳食
多數(shù)家長認為,孩子應多吃菜、少吃飯;多吃葷、少吃素。其實,根據(jù)營養(yǎng)協(xié)會提供的資訊,幼兒每餐的主食——如米飯和面條就相當重要,它能滿足孩子活動量大時的需要。蔬菜中含有大量維生素和纖維素,能幫助幼兒消化吸收、排泄,滿足代謝需要。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及成人,長期“葷多素少”易造成脾胃負擔過重,導致消化不良,沒有饑餓感,最終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此外,家長在為孩子安排膳食時還應認識到:價格貴,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食品未必就是營養(yǎng)好的食品。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食物本身的營養(yǎng)價值;二是它的吸收率。家長應該為孩子選擇那些營養(yǎng)價值高又利于孩子吸收的食物。如:雞蛋、魚等。
2.營造孩子喜歡的進餐環(huán)境
現(xiàn)在的孩子很喜歡去肯德基和麥當勞這類快餐店,為什么孩子們會對快餐店如此鐘情?是因為那里的漢堡包、雞塊或色拉特別好吃嗎?孩子的回答常常是否定的。實際上,正是那里的環(huán)境、氣氛和特有的進餐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飲食心理學告訴我們:食物以它特有的屬性作用于人的視、嗅、味感官,食物的性質(zhì)、色彩、形狀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如放置的環(huán)境的變化,都會誘導人的食欲。家長要明白:吃不僅僅是孩子生長發(fā)育的需要,還是他們的精神需求,孩子們喜歡的進餐環(huán)境能調(diào)動他們吃飯的興趣,增進食欲。因此,家長應該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固定的、潔凈的、漂亮的進餐空間,讓桌布、鮮花和富有童趣的餐具陪伴孩子進餐。哪怕是0-2歲孩子的進餐環(huán)境,一樣馬虎不得——這對幫助孩子建立好的條件反射,形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影響甚大。
3.孩子的飲食心理
孩子的進餐過程伴隨著他們的心理活動,主要有以下特征:
孩子模仿性強,對食物的選擇極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易受家人對食物的態(tài)度的影響。如果開飯時媽媽說:“這菜沒味道,不好吃?!薄拔易畈幌矚g吃魚!”那么,孩子就會對媽媽不喜歡的食物表現(xiàn)出反感,從而形成了挑食、厭食的不良飲食習慣。所以在孩子進餐時,成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當你對一種食物興趣濃厚時,應表現(xiàn)出喜愛之情,這樣,孩子也會樂于嘗試;同樣,當你不喜歡一種食物時,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否則,孩子會喪失嘗試它的興趣,甚至對它產(chǎn)生沒來由的反感。
孩子好奇心強,喜歡吃變化多、色彩鮮明的食物。這也就是家長們常說“孩子嘴刁,每天要翻花樣”的緣故。數(shù)量多、搭配多的套餐和花樣多變的面點都是孩子們歡迎的食物,家長不妨試試。如果能在食物的色、香、形上一一翻出花樣,就更能刺激孩子的食欲,讓他們胃口大開了。
孩子味嗅覺靈敏,對食物的味道和冷熱很敏感。他們喜歡吃清淡而有自然色、香、味的食物。因為孩子的味蕾很發(fā)達,所以,不僅對食物的甜酸度反應大而且對食物的苦、咸、冷、熱特別在意。有些成人認為不燙的食物,孩子卻說太燙,不愿嘗試。因此,家長為孩子準備食物時要細心些,少加調(diào)味品,冷熱要適宜。
幼兒喜歡用手拿著食物吃,喜歡吃形狀特別的食物。這種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超市里的薯片、蝦條、果凍、小饅頭、小餛飩、小水餃、小圓子等食品特別受孩子們歡迎的原因,就在于這些食物的吃法帶有游戲性,形狀又好玩,能實現(xiàn)孩子好動、自主的愿望。因此,家長應創(chuàng)造條件,將一些食物——特別是一些孩子不愛吃的食物,做成各種有趣的形狀。像黃瓜片、蘿卜條、小豌豆、刀豆、毛豆、素雞串等食物,在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允許他們拿在手上吃,或用牙簽串著吃。反之,如果家長嚴禁孩子對食物“動手”,就會大大降低孩子對“吃”的興趣。
孩子不喜歡吃盛得太滿的飯。許多家長有這樣的心態(tài):希望孩子能吃得多、長得快,他們給孩子盛飯時,往往盛得太滿,給孩子造成很重的心理負擔,尤其是那些本來就不想吃飯的孩子,當他看到碗里的飯大大超過了他的心理需要量時,會感到委屈,不高興,對吃完這碗飯信心不足,甚至出現(xiàn)抵觸情緒。所以,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少盛多添的原則,一來幫助他們增加吃飯的信心,二來確保他們吃的都是熱飯。
如果年輕的爸爸媽媽能充分了解孩子的特點,理解他們的行為,再加上有效的教育,那么,你們付出的愛,就會被餐桌前的孩子接受,并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