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肖像陳列室內,整齊地懸掛著在20世紀為人類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各類杰出活動家的肖像,其中有一位是來自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市的工程設計師、水翼快艇和地效飛行器的發(fā)明和設計者羅斯季斯拉夫·葉夫根尼耶維奇·阿列克謝耶夫(題圖)。
1941年春,年輕的大學生阿列克謝耶夫為完成畢業(yè)設計,承擔起“水翼快艇”的研究課題。他決定為海軍研制新型戰(zhàn)斗快艇。作為一名有實際經驗的快艇運動員,阿列克謝耶夫在設計中注重提高船在水上的運行速度。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消化理解,他很快就得出結論:要從根本上提高船在水面的航速,必須減少船與水流的接觸面。1941年7月,他順利通過論文答辨。此后,這位年輕的造船工程師被派往最古老的“紅色索爾莫沃”造船廠。1942年,為了研制淺浸式水翼戰(zhàn)斗快艇,工廠撥給他一間專用工作室,并選派數名專業(yè)技術人員協助他工作。
阿列克謝耶夫沒有辜負上級領導對他的信任和支持,他領導的研究和設計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果。1950年,年輕的設計師及其3名助手均獲得斯大林獎金。
不久,他們又開始了新的課題,研制至今依然很少能見到的水翼客船,并為其取名為“火箭”。1957年夏季,莫斯科國際青年和大學生聯歡節(jié)期間,“火箭”號水翼船的乘客多極多了??倳浤峄ぶx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親自乘坐“火箭”號在希姆基水庫游玩的一幕,引起世界報刊界熱烈的反響。當然,對決定水翼客船這種新型運輸工具的命運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阿列克謝耶夫思維敏捷,基本上一年一個新的設計方案,而且,每一種方案都相當出色。在推出“火箭”號水翼船后不久,他又相繼推出了“伏爾加河”、“流星”、“彗星”等數艘新型水翼船。
此時,這位設計師一直冥思苦想的問題依然是提高船行速度,他決定沿著自己的思路頑強地走下去。于是,他開始研究設計利用水面起飛、降落并在其上面做超低空飛行的飛行器。
1961年,阿列克謝耶夫設計的第一架小型實驗型地效飛行器С М-1問世了。他成功地邀請到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部長會議軍事委員會主席德米特里·烏斯季諾夫到中央設計局試驗基地乘坐這第一架實驗型地效飛行器“兜風”。經阿列克謝耶夫認真介紹,烏斯季諾夫詳細了解了地效飛行器無可懷疑的優(yōu)點,尤其在國防建設方面肯定能發(fā)揮重要作用。直至生命的最后日子,烏斯季諾夫始終都在關心和支持阿列克謝耶夫和他的精心之作。
實踐證明,駕駛以每小時近250公里的速度在水面上飛行的地效飛行器,需要具有專業(yè)所具備的駕駛技能。于是,在造船機構中組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單位——試飛處,與此同時還成立了飛行支隊。
1962年,中央設計局推出重達450噸的反潛地效飛行器;兩年后,又為空降兵送去重達105噸的Т-1型地效飛行器。
1966年6月22日,當時最大的КМ地效飛行器下水。它被拖到卡斯皮斯克,在那里已經預先建成生產、組裝基地。深秋季節(jié),КМ地效飛行器在黑海完成首次單程航行。翌年8月,機長、試飛員洛基諾夫和副駕駛阿列克謝耶夫駕駛這架舉世無雙的飛行器首次脫離水面。為了學習駕駛技術,他在飛行教官的指導下,學完了駕駛雅克-12和安-2的全部訓練課程。下圖為飛行中的КМ地效飛行器。
1968年,阿列克謝耶夫被解除中央設計局局長職務,僅保留了地效飛行器主任設計師頭銜。70年代初,中央設計局得到為海軍研制秘密名稱為“鷲雛”的登陸地效飛行器定單,并于1974年完成研制工作。由于任務進度要求緊迫,羽翼未豐的“鷲雛”倉促出海。在完成水面滑跑之后,機體離開水面的一瞬間,其尾部連同裝在上面的發(fā)動機一起脫離了機體。阿列克謝耶夫不愧為杰出的駕駛員。他成功地利用尚在工作的機頭發(fā)動機,將失去尾部的地效飛行器開進“達格基澤爾”工廠的港口,所有乘員都毫發(fā)未損。查明的事故原因是:機體結構所使用的材料不適合在高負載條件下工作。雖然,這些材料正是造船工藝科學研究所力主使用的,并非阿列克謝耶夫的過錯。但是,他仍被解除了職務,調任主任專家一職,后來,又改任遠景計劃處處長。
1977年,在建造事故之后強化了機體的新型“鷲雛”期間,新任設計師主持試驗工作。但是,定期吸收阿列克謝耶夫參加試驗,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1979年11月3日,世界上第一艘用作登陸的地效飛行器在海軍列裝。它成為重新組建的地效飛行器-艦艇大隊的第一位成員。
阿列克謝耶夫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在緊張的工作之中度過的,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中累傷了身體。經過兩次手術之后,這位杰出的設計師于1980年2月9日與世長辭,但他的精心之作依然留在人間。1981年和1983年,兩艘“鷲雛”交付海軍;1984年,“鷂”式攻擊型導彈地效飛行器投入使用。就在這一年,由阿列克謝耶夫首創(chuàng)的地效飛行器終于被承認為飛機的家族成員。
錢云山編譯自2001年2月17日俄羅斯《紅星報》責任編輯:簡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