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次成功、兩次失敗的試驗后,華盛頓當地時間7月14日(北京時間7月15日上午11時許),美國防部發(fā)布消息稱,在美國東部時間7月14日晚進行的第四次導彈攔截測試中,攔截物成功地將目標導彈擊落,導彈攔截測試獲得了成功。這樣一來,布什上任之初提出的2002年為NMD實驗追加83億美元實驗經費的法案肯定會獲得通過,這相當于為NMD實驗一下子就追加了40%的經費。
攔截測試終得一分
2001年7月14日晚,美國政府進行了第四次NMD導彈攔截試驗。由于這次試驗是布什總統上臺后首次進行的NMD試驗,所以倍受國際社會的關注。
●試驗特點:地域擴大,層次提高,經費增加,時間更緊。
●時間:西太平洋當地時間7月14日晚。
●地點: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最東部的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夸賈林環(huán)礁和美利堅合眾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試驗的具體系統: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攔截器、一顆軍用衛(wèi)星上的天基導彈預警系統、一座地基早期預警雷達站、夸賈林環(huán)礁上的X頻段雷達和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一套戰(zhàn)斗管理系統。
●試驗的主體方案: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通過“紅色交換機”保密通訊線路親自向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戰(zhàn)斗管理中心下達“開始”的命令后,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立即向西太平洋方向發(fā)射一枚經過改裝的“民兵Ⅱ”洲際彈道導彈。這枚洲際彈道導彈已經拆掉了真正的彈頭,換上了裝有遙感儀器和傳感器的模擬彈頭。改裝后的“民兵”洲際彈道導彈直奔西太平洋馬紹爾共和國方向而去。
就在“民兵Ⅱ”洲際彈道導彈騰空的一剎那,西太平洋上空的美國軍用衛(wèi)星立即捕捉到導彈的信號,并且同步傳輸給設在馬紹爾群島夸賈林環(huán)礁上的美軍遠程預警雷達站,遠程預警雷達馬上對“民兵Ⅱ”洲際彈道導彈實施跟蹤,20分鐘后,夸賈林環(huán)礁上的攔截器發(fā)射升空,迎頭向“民兵Ⅱ”洲際彈道導彈撲去,如果成功的話,那么攔截器將在太平洋上140英里的高空與來襲導彈相撞,至此,整個試驗可算是大功告成。
為了使攔截試驗更逼真、更貼近實戰(zhàn),“民兵Ⅱ”洲際彈道導彈上還裝有一個會不斷發(fā)射出假信號的誘餌,誘使攔截器上的傳感器,以檢驗攔截器能否區(qū)別真假導彈。
●試驗實況:據報道,此次導彈攔截測試耗資高達1億美元。美國防部在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fā)射了1枚“民兵Ⅱ”型洲際彈道導彈,在約7000公里之外的馬紹爾群島聯邦發(fā)射了攔截物,攔截導彈成功地將裝有假彈頭的“民兵Ⅱ”型洲際彈道導彈擊落。
美國防部稱,范登堡空軍基地的導彈目標發(fā)射時間是在美國東部時間晚10:40(北京時間7月15日上午10:40),21分34秒之后,1枚陸基的攔截物由馬紹爾群島聯邦的夸賈林島發(fā)射升空。導彈升空后10分鐘與“來襲”導彈在距太平洋中部上空220公里外相遇,并將其摧毀,這一區(qū)域位于地球大氣層以外,攔截物是一個重達120磅的“殺傷工具”。兩彈相撞的時間為東部時間14日晚11時09分(北京時間為15日上午11時09分)。
還有兩項試驗
在世人把關注的目光全都投向夸賈林島的當天,美軍同時還在兩處秘密地點進行另外兩項NMD系統重要技術的試驗:一項是對一套安裝在常規(guī)軍機上的激光系統進行試驗;另一項是對安裝在數艘海軍驅逐艦上的反導系統進行測試,這兩項技術分別是NMD的天基和?;糠?。
下次模擬本土遇襲
就在第四次導彈攔截實驗還在緊鑼密鼓準備之中的時候,美國五角大樓就急不可耐地宣布了下一次NMD導彈攔截試驗的計劃,所以,這第四次試驗實際上可以被看成是第五次NMD攔截試驗的鋪墊。
下一次NMD試驗的范圍將擴大到阿拉斯加。布什政府現在進行的第四次NMD攔截試驗和克林頓政府已經完成的三次NMD攔截試驗動用的基地僅僅包括加利弗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和馬紹爾群島夸賈林環(huán)礁兩地,而下一次試驗的范圍將擴展到阿拉斯加州。
根據美國國防部透露的情況,第五次NMD攔截試驗將比之前任何一次試驗都更接近實戰(zhàn):從阿拉斯加州南部的科迪亞克島向美國大陸方向發(fā)射數枚目標導彈,模擬“某國”向美國本土發(fā)動洲際導彈全面攻擊,而位于阿拉斯加州中部的格里利堡立即發(fā)射攔截導彈將目標導彈一一擊落。
加快試驗頻率
美國國防部13日宣布,美今后將增加導彈防御系統試驗的次數,力求在2008年之前部署可以起作用的導彈防御系統。
國防部導彈防御辦公室主任卡迪什中將當天在一次吹風會上說,他計劃今后每2個月進行一次主要的導彈防御試驗,1年進行大約4~6次試驗,其中包括?;完懟鶎椃烙囼灐C看螌椃烙囼灱s花費l億美元,但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加,每次的費用會有所下降。
卡迪什說,美國計劃建設一系列導彈防御試驗設施,供國防部試驗不同的導彈防御技術。他建議在阿拉斯加州建立一個可部署10枚攔截導彈的導彈防御試驗基地。
小資料
◆1999年lO月2日晚7時,美軍從加利福尼亞州發(fā)射了1枚作為標靶的洲際彈道導彈,21分鐘后,又從6880公里以外的馬紹爾群島發(fā)射了另1枚導彈對它進行攔截。10分鐘后,未裝有爆炸物的攔截導彈成功地在太平洋224公里的太空將“來襲”導彈擊毀。
◆2000年1月18日晚9時19分,美軍從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fā)射了1枚作為標靶的洲際彈道導彈,約20分鐘后,從6880公里以外的夸賈林島發(fā)射了另1枚導彈,對前1枚進行攔截,但沒有成功。五角大樓說攔截彈上的一個小金屬管破裂,致使冷卻劑泄漏,未能將這種液體輸送到紅外線熱跟蹤傳感器內,因此傳感器無法正常工作,導致攔截失敗。
◆2000年7月8日凌晨零時19分,美軍從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fā)射了1枚作為標靶的改進型“民兵Ⅱ”洲際彈道導彈。21分鐘后,美軍又從6880公里以外的夸賈林島發(fā)射了另1枚導彈進行攔截。按照原定計劃,攔截導彈應在升空后10分鐘與“來襲”導彈相遇。但是,攔截導彈的彈頭未能接收到所需的電子信號,所以沒有與彈體分離,導致試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