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徐
世上沒有不可改變的事,命運攥在你自己手里
阿徐,青年軍旅作家,出生在河南省西峽縣桑坪鎮(zhèn)農村,僅有小學學歷的他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刻苦自學,在人們的驚嘆中實現了一次次的人生跨越,目前已在全國各地報刊、電臺上發(fā)表了1000余篇200多萬字的新聞、文學作品,獲獎作品《女兵十八九》等3本專著在軍中廣受好評。
伏牛山下,我投出263篇稿子
1983年10月31日,13歲的我噙著淚水戀戀不舍地告別了河南省西峽縣桑坪鎮(zhèn)中學初一班的老師和同學們,擔著破舊的被褥,頂著淅淅瀝瀝的冷雨回到了那個距縣城140華里至今尚不通汽車的小山村,與16歲的大哥一起挑起養(yǎng)家鍸口的重擔。終日躺在病床上的父母,正在上學的三個弟妹,從此依靠我倆來養(yǎng)活。
自此,放牛、種地、揚場、賣柴、燒炭、采藥……一個山里農民一生所經歷的所有苦活累活都陸續(xù)落在了我那并不結實的肩上。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壓得我透不過氣,卻沒有壓垮我的意志,我牢記著十分疼愛我的初中班主任史建平老師臨別時對我講的話:“輟學并不可怕,只要有志氣,命運可以改變。”我憑著11歲代表全鎮(zhèn)小學生去縣里參加作文比賽的“資本”,開始了不屈不撓的寫作生涯。
那時,我點不起2角錢一斤的煤油,就從山上砍下“松樹明子”(帶松脂的松樹枝)照明。借著“松明”煙熏火燎的光亮,我通宵通宵地讀書。整夜整夜地寫作,每天早晨,再挖著黑黑的鼻洞,揉著積滿眼屎布滿血絲的眼睛下地干活。人畢竟不是鐵打的,不爭氣的身體經不住白天干活夜晚熬夜的折騰,我?guī)状稳瑫灥乖谔镩g地頭。從沒出過鎮(zhèn)外一步的父母既疼又氣,對我進行了強硬的干涉。母親說:“村里那么多高中生都在家挖泥巴,你一個小學生想在報上登文章,真是想讓太陽從西邊出來,那可能嗎?娃兒,別胡思亂想了,安心種莊稼吧?!备赣H罵我:“你成天寫,寫,寫了多少紙,寫了這一年多,人家給了你個啥?以后再見你寫,我砸斷你的手指頭!”
我不認命。為了能繼續(xù)寫作又不被父親“砸斷手指頭”,我與家人展開了“游擊戰(zhàn)術”。每天晚上一吃完飯,我就早早躺下睡覺,等家人都睡熟后,再悄悄穿衣起床,用被子把窗戶堵了,點上松枝開始讀書寫作。
八百里伏牛山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松枝為我夜間讀書寫作提供了條件,但也讓我付出沉重代價,忽然有一天我感到看書模糊不清,我知道事情不妙了。別說沒錢,就算是有錢,在農村配一副眼鏡戴,莊稼人也會把你笑死。更重要的是,我不能讓父親知道我的眼睛熬壞了,那不僅會招來責罵,而且我的寫作生涯也會從此斷送。于是,我就盡量爭取白天的點滴空閑時間學習,然而農村里的白天永遠沒有空閑,一放下碗筷,父兄就會安排我干這干那。那些年里,我日日盼望老天下雨,因為雨天無法下地,我就可以躲在小屋里讀書寫作了。然而,雨天畢竟有限。我只好利用吃飯、蹲茅坑的時間看書。端一碗飯躲進小屋邊吃邊看,常常是書看完了,飯也吃涼了。在茅廁里一蹲幾十分鐘,一本又一本的書就這樣讀完。長期蹲坑讀書導致我患了習慣性便秘,到如今天天靠瀉藥解手,使我苦不堪言。
為了買書,買稿紙,買信封郵票,為了改善家里的窘境,我跟大哥一起上山打柴、燒炭。拉著千余斤的一車柴,行走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像拉著一座小山,我的腰只得幾乎貼在地上,兩條細腿直打哆嗦,腿肚上青筋暴起,豆大的汗珠一瓣一瓣四下里濺落。燒炭的日子更是艱辛,踩著沒膝的積雪,砍倒一棵棵碗口粗的大樹,削枝,截節(jié),一趟又一趟扛到炭窯旁,手上磨破的血泡染紅了斧把,超過體重一倍的木頭壓腫了肩膀,雪水、汗水濕透了全身.即使累得精疲力竭,也不敢停下來歇息。因為稍一歇下來,便會被凍僵。寒冷像鞭子一樣,抽得你必須像一個陀螺不停地轉。最遭罪的是出炭。炭窯的四個門像火龍王張著的四張大口,一齊往外吐著火舌,臉被烤得針扎般疼痛,全身似乎要被烤熟了,手和腳恨不能插進泥土里。一窯炭出完,我的嘴唇上裂開了道道小口子,朝外滲著血珠兒,兩耳轟鳴,眼里金光四射,喉嚨里像是塞進了一團棉花,發(fā)不出一絲聲音。
苦力錢盡管難掙,可除了維持一家柴米油鹽和供弟妹上學的開銷之外,我還是積攢了近20元錢的“私房錢”。我決定帶上我的“作品”去一趟縣城。母親再三勸我不要去“白浪費錢”??墒牵还杉で樵谖业男刂杏縿?,我理解父母,但不甘心這樣活著。
1984年的農歷正月初七,14歲的我,毅然第二次擠上了發(fā)往縣城的班車。在縣城的一個星期里,我白天找文聯、縣廣播站的編輯看稿、請教,晚上在街上躑躅、游蕩,蜷縮在汽車站廢棄的車廂里過夜。為了省錢,我一天只吃一頓飯,有時吃一個饅頭,或一碗面條。冷餓交加的滋味,令我至今想起就身上發(fā)顫。可我一直把它當做一筆財富,一種鼓舞。
蒼天沒有辜負我的心血,1985年2月5日,在我寫了兩麻袋稿紙投出263篇稿子(其中兩個中篇各6萬余字)石沉大海之后,“芝麻終于開門”,我的名字赫然出現在那天的《河南日報》上,我欣喜若狂,捧著報紙看了不下20遍,激動得一晚上睡不著。此后,一發(fā)而不可收,我的名字頻繁在中央、省、地市報上亮相,縣廣播站幾乎每天都有我的稿子播出。
數萬名士兵中我最先當上軍官
1987年10月,我毅然報名應征入伍。那時,我已被招聘在廣播站當編輯。那一陣,漂亮女子走馬燈似地出入我家。母親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病情也一下子好了許多。她堅決不讓我去當兵。她說:“你現在已經是‘公家人了,一個月有幾十塊錢工資,恁多女娃圍著咱家轉,訂個媳婦兒,多好!”
我沒有聽母親的話,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我的夢想在山外,在另外一片我的父母及鄉(xiāng)親們的目光無法觸及也無法到達的天空。
就在我為眼睛不夠條件被拒之軍隊大門之外而一籌莫展時,有人介紹了我的“特長”,接兵首長(后來我知道他叫鄧子坤,湖北人)翻完我那一本刊稿剪貼,只說了一句話:“這兵,我們要了!”
我如愿以償穿上軍裝,來到了晉西北的一座軍營。經過三個月艱苦的新兵訓練后,我被調進團政治處搞報道。
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沒日沒夜地采訪寫稿。我不看電影,不打撲克,夜里12點以前不上床睡覺。在當時的新聞干事彭小國的幫助下,掌握了軍隊報紙的特點。當兵第一年,我在大大小小的報刊上發(fā)表了104篇稿件,年底,我從軍里扛回了一面錦旗,這是這個部隊有史以來第一次新聞報道在軍里拿第一。為此,我光榮立功,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年,我因在軍內外報刊、電臺發(fā)表數百篇稿件和參與宣傳推出兩個被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授予榮譽稱號的重大典型有
功,被破格直接從上等兵提為少尉軍官。
那年,我剛滿19歲。我是所在軍隊當年度士兵中惟一一名當上軍官的人。
就在人們勸我該知足了的時候,我做了一個連我自己都感到吃驚的決定:考軍校,上大學!
一個僅上過兩個月初中的小學畢業(yè)生要考大學,聽起來真是天方夜譚。知道我“底子”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議:“這小子是不是精神有毛病!”就連最支持我的史建平老師也覺得不現實:“從頭學初、高中的數理化,談何容易啊!”我的領導更是難以理解:“你已經是干部了,上不上學關系不大,何必自討苦吃!別到時候賠了夫人又折兵啊!”我明白領導是怕我弄壞了身體又影響工作。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既不能影響工作,又不能弄壞身體,還要考上大學,這確實是難乎其難。
經過三天三夜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最終選擇了從零開始,執(zhí)著地捧起了初中的課本。我深知,這是一次艱苦卓絕的“長征”。
我寫信給我的老師和親朋好友,讓他們寄來初、高中的課本和復習資料,從初一的代數開始,從A、B、C念起。所有的學習都是在夜間完成。所不同的是,部隊的夜晚有明亮無比的電燈,我再不用擔心松枝的火焰會燒焦我的頭發(fā),熏疼我的眼睛。兩人合住的寢室里,貼滿了記不住的英語單詞和公式、符號,早晨一睜眼,就神經質般地對著朗讀。我深深感謝駐地學校那位姓周的老師,無論是風雪交加的冬夜,還是酷暑難耐的夏天,我無論什么時候敲門,她都會熱情地給我輔導和指點。經過兩年備戰(zhàn),1991年7月,我參加了南京政治學院的招生考試,然而,等待我的卻是名落孫山的打擊,但我沒有氣餒?;ㄩ_花落,很快又是一年。1992年9月,我終于考入了西安政治學院。站在學校的大門前,我哭了。沒上過初、高中的我,成了家鄉(xiāng)有史以來第一個大學生。記得我在給我的班主任史建平老師的信中寫道:“您的話是對的,一個人只要有志氣,命運可以改變。”
談情說愛是大學校園的一道風景??粗?jié)假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男女成雙結對出沒于花前月下,我不可能不心潮澎湃。當時,我完全有戀愛的實力。那時我每月僅稿費收入就在千元以上,在低工資的1992年無疑是部隊的一個“大款”。但我最終克制了這種誘惑。我不愿丟失汲取知識的大好光陰。我的大學生活過得緊張有序。別人打老K,我復習功課;別人看電影,我寫稿子;別人遛馬路,我泡圖書室。兩年下來,我平均每門課程都在80分以上,被評為優(yōu)秀學員,并且發(fā)表了200多篇各類文章,僅稿費就掙了3萬多元。畢業(yè)時,我被校方留下來當了一名期刊編輯。
留校工作一年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性格和追求已不適應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我不喜歡慢騰騰的工作節(jié)奏,我對當編輯不能在其他報刊發(fā)表文章想不通。我喜歡仗義執(zhí)言而又不能得到理解。一時間我心里很壓抑。
1997年3月,我利用休假時間,帶著我的兩本著作和一大摞作品剪貼闖入北京。幾天里,我扛著幾十斤重的刊稿剪貼,穿梭于北京所有軍事單位,給大軍區(qū)和各兵種的領導打電話毛遂自薦。然而,小領導做不了主,大領導無法見到。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失望。加上吃不好睡不好,我的嘴里大片大片潰爛,每天疲憊得挪不動腳步。然而我不屈不撓。有一天,我意外地打聽到了武警總部的總機電話,遂向總機自報家門,試著讓接政治部主任的電話。真是沒有料到,一個大軍區(qū)級的中將主任,不但接了我的電話,而且耐心聽完我長達數十分鐘的自我介紹。之后,他讓我?guī)献髌啡ヒ娝男麄鞑坎块L。宣傳部部長看了我的作品后,二話沒說,當即讓我填寫了一份履歷表。這以后順理成章,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我從西安調進了北京。此時此刻,當我坐在首都某總部氣派的18層辦公大樓里寫這篇文章時,窗外陽光明媚,我心中感慨萬千:一個人歷經苦難,沒有什么,只要你執(zhí)著頑強,不向命運低頭,會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機遇。
請相信:世上沒有不可改變的事,命運攥在你自己手里。
(鄭志倫、李二東摘自《當代青年》199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