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邑子
避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歷史現(xiàn)象。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家天下的時代,君王的名字臣民是不能直呼,更不能使用的。這就是"國諱"。
避諱最常見的是改字或改讀,如秦始皇名"政",當時的官方文書和臣僚用語,都改稱"正月"為"端月","矯正民心"就得改為"矯端民心",百姓也依樣畫葫蘆照著念。
漢高祖叫劉邦,班固在《漢書》中引用《尚書》"萬邦作七"時,就改"萬國作七"。漢呂后姓呂名雉,于是,原稱"雉"的鳥便被改稱為"野雞"、"山雞"。漢文帝名恒,就改"恒"為"常",碰到該用"恒"字的地方一律用"常"字代替。漢明帝名莊,就改"莊"為"嚴",莊姓也變?yōu)閲佬铡,F(xiàn)行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驚蟄",原來叫作"啟蟄",因為漢景帝叫劉啟,才改"啟"作"驚"。
三國時,吳太子名和,禾和音近,遂改"禾興"縣為"嘉興"縣。到了晉代,晉文帝司馬昭,為避昭字的諱,硬把生活在二百多年前的王昭君改為"王明君"。晉元帝都建業(yè)時,因避晉愍帝司馬鄴諱,把"建業(yè)"改名"建康"。
唐代的"國諱"更多,最典型的就是避"虎"字,這是因為唐高祖李淵父名"虎",所以,把虎稱作"大早",把"虎年"喚作"寅年",蘇州"虎丘"改名"武丘",前朝"石虎"其人,也被累及,改稱"石季龍"熓虎字季龍?。啼佔诿烂?為避諱"世民"兩字,將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此外,改"世"為"代","民"為"人"。
宋高宗名構,于是遘、媾、覯、詬、逅、夠等五十多個同音字都必須避諱,一個也不準用。宋徽宗趙佶,則因生肖屬犬,下令全國一律不準屠狗,凡屠狗吃狗肉者一律判處徒刑。無獨有偶,明武宗朱厚照曾下令禁止民間養(yǎng)豬。在這以后,清圣祖玄燁諱"玄"把"玄棗"改成"元棗"、"玄參"、"玄明粉"改為"元參"、"元明粉","玄"姓也改成"元"姓。
近代的袁世凱稱帝時,曾把北京煤鋪的"元煤"二字涂掉,元宵則改稱湯圓,因為"元煤"、"元宵"與"袁沒"、"袁消"諧音,不吉利。
為避"國諱",有些物品的名稱隨著歷史的演進,還不得不幾易其名。如山藥,在《神農本草經(jīng)》中稱"薯蕷",唐代中朝,因避代宗李豫諱,改為"薯藥"。到北宋時,又因避英宗趙曙諱,改為"山藥"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封建時代的"國諱"是封建家天下的體現(xiàn),所以在封建社會,諱制極盛,尤其是在清代,避諱的禁令相當嚴格,犯了諱,就是"大逆不道"。輕則杖責,重則殺頭。如雍正八年,有個叫徐駿的,上書給皇帝,一時粗心,把"陛下"寫成了"狴下",馬上被革職。后來在他的詩集中發(fā)現(xiàn)了"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句,便說他侮辱大清,處了死刑。乾隆四十二年,江西舉人王錫侯,編了一本叫《字貫》的書,在"凡例"中直書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的名字,沒有避諱。結果也被問斬,而且株連他的三子、四孫、統(tǒng)統(tǒng)判斬。
熀我刈櫻
選自《鄉(xiāng)土》199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