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英
珍貴的元代棋具
中國象棋在南宋時代,走完了它大普及的歷程,成為民間普遍的不可缺少的娛樂工具,但是元代蒙古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壓制漢族文化,按《中國象棋史》作者、棋史研究家張如安先生所述“南宋象棋蓬勃的發(fā)展勢頭,進入十四世紀開始受挫,中國象棋進入了相對衰落的歷史時期”。
但是象棋以它驚人魅力,頑強地生存于人民大眾之中,展出的棋具可以為證,圖一為罕見的元代青花釉里紅棋子。該棋子整體器形為偏圓柱體,棋底露胎厚重扭曲,系手工捏造而成。胎骨較厚,略顯疏松,有瓦質(zhì)感,但十分堅硬,呈灰白色,可視為瓷石加高嶺土二元組合配方燒制,釉色呈失透狀,底部露胎部分為褐紅色,燒造工藝用墊餅燒形式,底部留有明顯的墊塊痕跡。棋子正面用陰刻字體,以西漢時通行的漢文為基礎(chǔ),紅方與黑方用釉里紅和青花來區(qū)分,釉里紅為銅紅料,色呈豬肝色,發(fā)色偏暗紅,青花的鈷料用浙料,火色偏藍灰色。該棋子是迄今中國出土或傳世品(限已公布之物)中最早的全副完整的實物作品之一,色澤淡雅、造型古樸、文字奇特,十分罕見。
圖二為元代樞府瓷(卵白釉)棋子“像”。樞府是“樞密院”的簡稱。唐朝代宗(763-779)初設(shè)樞密使,以承詔旨,傳達王命。元代以軍事為重,“樞府”權(quán)位更高,具有“樞府”銘(稱為樞府瓷的原由)的卵白釉器應(yīng)屬“樞密院”的定燒器是毫無問題的。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這類瓷器絕非全部官窯產(chǎn)品,該枚棋子為這一結(jié)論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因為元代蒙古貴族不可能在官窯燒制漢族傳統(tǒng)的文化——象棋。另外圖三青釉棋子則說明在元代象棋傳統(tǒng)的寫法正在改變。如象——像、馬——,反映民間象棋活動的活躍和創(chuàng)造力。
豐富多彩的明清棋具
明清隨著象棋活動的廣泛普及,棋具制作進入新的階段,凡是可以制作棋具的所有材料在現(xiàn)存實物中均有遺存,可說品種繁多,美不勝收。
①象牙棋具
象牙棋具宋以后傳世較多。一是因為易于保存,二是本身有保存的價值,藏家刻意保存所致?,F(xiàn)在古玩市場仍可看見,不過新品居多,真正老東西較少,如圖四,直徑46毫米,中間有一圓孔,作為掛件,取馬到成功之意。整套32枚的宋、明之物已不易得,但“將”“馬”仍可看到,正是掛件這一功能使它們得以傳世。與清代象牙棋具相比,明代棋子造型古樸大方、牙紋明顯、顏色偏黃。清代之物則作工精細,多加單或雙圈,另有些棋子刻上骰子內(nèi)容,反映出清代棋子與賭博活動有密切關(guān)系。
②木質(zhì)棋具
木質(zhì)用于棋具是象棋走向民間的重要舉措,為象棋的發(fā)展與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木材易得、刻字方便,成了象棋具的主流,優(yōu)質(zhì)硬木如紫檀、黃花梨、紅木、黃楊等則被用于高檔棋具。明代是我國家具工藝發(fā)展的一個高峰,作為家具的小品余韻,明代硬木象棋則也達到了我國象棋具的高峰。圖五金絲楠木棋乃明代之物,金絲明顯、古樸大方,因金絲楠木極難生長,清代已近絕跡,故而比較珍貴。
③玉質(zhì)棋具
周紫堯《阮郎歸》有“閑臨小玉盤”之句。據(jù)田藝衡《留青日記楊墳》記載,明正德間沈某掘南宋名將楊存中在德清之墓,發(fā)現(xiàn)玉質(zhì)象棋一副并諸玩器,說明至少在宋代已有玉制的象棋盤和象棋子后,玉作為棋具的制作材料歷代不絕。圖六為明代玉子,全副僅一子有破損。黑白雙方,分別用黑玉與碧玉區(qū)分,比較少見。
④瓷質(zhì)、紫砂、石材、料器棋具
這些均非實用棋具,其觀賞性大于實用性,如圖列出,聊備一格。總之明代與清代棋具的區(qū)別是前者古樸、簡潔,后者精細、繁瑣、與兩代其它藝術(shù)品的特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