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超英??
彈棋與象棋的傳承關系始終是象棋史研究家們關心的問題。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特級大師是楊官,他在《弈林精華·叁集》指出:“象藝之始,彈棋、格五之遺……信可稽也?!比欢蠖鄶?shù)研究者持否定態(tài)度,但是由于失傳已久,也難以最終定論。如張如安在《中國象棋史》中說:“關于彈棋的形制,由于失傳已久,難知其詳,只能依據(jù)有關文獻略作稽考。”李松?!断笃迨吩挕芬操澩苏f。
筆者由于工作關系,在日本尋找中國棋具舊蹤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日本的正倉院藏有二副木質(zhì)彈棋,東大寺藏有一副唐代紫檀象牙彈棋盤(見圖片)。
大約從西漢末年開始,中國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種盤戲,曰彈棋。據(jù)《西京雜記》說,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勞體,非至尊所宣。帝曰:“朕好之,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奔揖?指劉向)做彈棋以獻。帝大悅,賜青羔裘、紫絲履,服以朝覲。(《太平御覽》)
實際上關于彈棋的起源年代,自古就有別說。劉義慶(403-444)《世說新語·巧藝》說:“彈棋始自魏宮內(nèi)用妝奩戲。”劉孝標(462-521)注:“傅玄《彈棋賦·敘》曰:‘漢成帝好蹴鞠,劉向以謂勞人體,竭人力,非至尊所宜御,乃因其體作彈棋。今觀其道,蹴鞠道也。按玄此言,則彈棋之戲其來久矣。且《梁冀傳》云‘冀善彈棋格五,而此云起魏世,謬矣?!钡珓⒘x慶之語亦非無據(jù)。考《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五引《世說新語》作“彈棋始自魏文帝宮內(nèi)裝器戲也?!庇忠稄椘褰?jīng)后序》曰:“自后漢沖、質(zhì)已后,此藝中絕。至獻帝建安中,曹公執(zhí)政,禁闡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宮中。宮人因以金釵玉梳,戲于妝奩之上,即取類于彈也。及魏文帝受禪,因?qū)m人所為更習彈棋焉?!?/p>
此戲東漢時甚為盛行,梁冀撰有《彈棋經(jīng)》一卷,據(jù)甘鄣淳《藝經(jīng)》說:“二人對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當,下呼上擊之?!逼寰诸愃飘敃r的足球場,每方各六枚棋子,象征當時的六人制足球。按足球古稱蹴鞠,是一種軍事游戲,故蔡邕《彈棋賦》說:
夫張局陳棋,取法武備。因嬉戲以肄業(yè),托歡娛以講事。設茲文后,其夷如舐。采若錦繢,平若停水。肌理光澤,滑不可屢。乘色行巧,據(jù)險用智。(見嚴可均輯《全后漢文》,引《太平御》755)
魏文帝非常喜歡彈棋,技藝甚高。《世說新語·巧藝》說:“文帝于此戲特妙,用手巾角拂之,無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為之。客著葛巾角,低頭拂棋,妙逾于帝。”并且寫了一篇《彈棋賦》,從《賦》中“先縱二八”及丁《彈棋賦》“列數(shù)二八”可知,三國時的彈棋子每方由六枚增至八枚,到了唐代,彈棋仍甚盛行,很多詩人都寫過彈棋的詩篇,如杜甫、白居易、李賀、韋應物、王建等都好彈棋。據(jù)柳宗元《棋序》說,唐代的彈棋子,每方由八枚增至十二枚。其《棋序》說:
得木局,隆其中而規(guī)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貴者半,賤者半,貴曰“上”,賤曰“下”,咸自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敵一,用朱墨以別焉。
日本東大寺和正倉院收藏的正是這種唐代彈棋。正倉院藏品雖無圖片,但日本學者和田軍一在《正倉院的游戲具》中詳細描寫了棋盤的具體情況:其一為長71cm、寬33cm、高11cm,中央高起向邊斜下,斜面為左右各6格,盤由柿材為主,貼紫檀面料、盤側(cè)面和支角上有螺鈿花紋裝飾,另一盤材質(zhì)為榧木制,長68cm、寬29cm、高16.3cm,盤面形狀同上述盤,格界為紫檀,顯然與東大寺同一形制。
看過圖片再參照柳宗元的《棋序》對彈棋的行棋方法我們基本可以做出判斷:
a.雙方各十二子、上區(qū)六子,分值高;下區(qū)六子,分值低,用紅黑子相區(qū)分。
b.兩人對局,用手彈擊,將其中一方棋子全部擊下者勝,剩余棋子按上、下級計出分值即為勝出者的總分。
實際上對棋盤的格式,從各種記載中隱約可見,如《五雜組》記載,唐宏農(nóng)楊牢幼孤,六歲時至學塾,誤入文友家一見二老人彈棋,見楊戲之曰:“爾能為長者泳此局否?”楊叉手立泳曰:“魁形下方天頂凸,二十四寸窗中月?!闭菑椘灞P的格式。二十四寸正是24格的描寫。
對于用手彈擊可由王建宮詞“彈基玉指兩參差,背局臨虛斗著危,先打角頭紅子落,上三金字半邊垂”可證。“玉指兩參差”正是彈擊方法?!跋却蚪穷^紅子落”說明,應該先用分值低的子擊高值的子,以取得高分。因為由于彈擊的力量難以控制,不能保證將雙方子擊下盤面時,自方子保持在盤面上,所以盡量少使用高分值子力。這種斜擊方法還有一個旁證,即詩人白居易(772-846)的《和春深二十首》之一,詩云:
何處春深好,春深博弈家。
一先爭破眼,六聚斗成花。
兵沖家戲車,鼓應投壺子。
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
“長斜”擊法顯然是用低分值子斜擊對方對上角的高分值子,成對角線擊子路線。從圖片可知,上、下有花瓣凸出物分隔,棋子只能從中穿過,長斜是一種很高的技巧。從“上三金字半邊垂”大約可知上級子力是可分級的,如上一、上二。上三則用金字來表示。
關于彈棋的技巧是比較復雜的,日本《蕙樓閑話》曾引用宋書,說:“形狀短小,而坐起端方,恒擊謂之彈棋八勢,然何為八勢也不可知,據(jù)《皇朝類苑》記載,‘彈棋用紅綠牙作子,上下字號之,手指棋局,取勢相擊,墜多者為負,排之上狹下寬,各八勢也?!?/p>
根據(jù)上述記載,八勢乃指雙方在開局之前自方棋子的放置位置,這種放置看來在各自方格中是自由進行的,為的是最大限度使對方難以擊打己方的子力。
正如諸位研究者所指出,彈棋不知因何在唐以后迅速衰落,以至于沈括在《夢溪筆談》云:彈棋今人罕為之,有譜一卷,蓋唐人所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起,如覆盆;其巔為小壺,四角微隆起。今大名開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時物也。
又陸游《老學庵筆記》云:呂進伯作考古圖云:古彈棋狀如香爐,蓋謂其中隆起也。李義山詩云:“玉作彈棋局,中心亦不平。”今人多不能解,以進伯之說觀之,則粗可見,然恨其藝不傳也。
彈棋盤的材質(zhì),有木質(zhì)(如日本的三個藏品,柳宗元所說的木局),也有玉質(zhì)和石質(zhì)的(如李義山的“玉作彈棋局”),而木質(zhì)則一定是優(yōu)質(zhì)硬木,這些都是為減少摩擦利于擊打。中心的隆起,則是為提高競賽的難度。
現(xiàn)在看來某些研究者的結(jié)論是不確切的,如張如安先生說,“用指彈擊和用巾角觸指屬不可思議”?,F(xiàn)在看來,彈棋確是用指彈擊的,“玉指兩參差”、“彈棋”就是手指去彈,彈棋在日本干脆就稱為指石,用巾角觸指則完全可能,而且是一種極為高明的手法,同時沈括所說的“四角微隆起”在日本藏品中無法證實,可見在宋代彈棋已完全失傳。
彈棋可以肯定是從唐代傳到日本去的,現(xiàn)有十二路的棋盤可以為證,另外彈棋是在日本興盛了較長時間,到1300年左右才逐漸失傳。純粹是中國發(fā)明的彈棋盤,國內(nèi)已難尋蹤影,而在日本卻完整地保存著,這是非常令人遺憾和發(fā)人深思的。
綜上所述,彈棋是屬于一種手指控制力度的技巧性活動,與純屬智力游戲的中國象棋完全不同,因此彈棋與象棋是沒有任何傳承關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