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邊
一位母親來到心理咨詢門診,向我訴說了她的獨生子的“頑皮”史:出生2年后,父親就因賭博、吸毒離家而去,母親既當媽、又當爹,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兒子不領情,從小調皮搗蛋,脾氣大,傷人毀物,不聽大人勸說,看到鄰里孩子手中的食物要去搶一把,看到商場櫥柜里的玩具就要伸手拿,若不同意買,他就大哭大鬧,在地上打滾,引旁人圍觀,逼你非遷就他不可。上幼兒園后,經常欺負小朋友,把喜歡的玩具拿回家。讀小學時,學習不專心,常常逃學,玩游戲機,當老師面說謊,回家與母親頂撞。小學畢業(yè)時,竟獨自離家出走,拿了抽屜里的10元錢,扒上火車,去西部某“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說是去“造宇宙飛船”。家人四處尋找,杳無音訊。一個月后,鐵路上的一位親戚才把他送回家。原來他抵達某“中心”后翻墻而入,被保安人員逮住一頓狠揍,攆出大門。孩子身無分文,只好流浪街頭,吃人家的剩飯,宿車站碼頭,最后又扒上列車,去一鐵路系統的親戚家。為了逃票,在列車進站前匆忙跳車,結果全身多處摔成骨折,幸得那親戚的救助,孩子才能活著回家……
這段離奇的訴述來自一位普通的母親之口,令我震驚。生活中竟然有這么典型的“反社會行為”故事!可以肯定,這孩子今后的發(fā)展不容樂觀,因為他自幼的生活經歷遭受太多的曲折:家庭崩解、父愛缺失、教養(yǎng)方式的錯誤、同伴交往不良、社會化過程體驗的痛苦……
反社會行為是兒童精神病學領域對品行障礙表現的一種描述,這類行為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準則,如說謊、逃學、流浪不歸、縱火、偷竊、欺騙行為等。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來看,反社會行為一般是習得的。這位母親的訴說正好證明了這一點:孩子需要的東西不能得到→孩子大哭大叫→眾人圍觀→買玩具遷就他→孩子學到滿足需要的大哭大叫方式。同理,孩子的反社會行為也是這樣,由于錯誤的“強化”或“鼓勵”而一步一步學到。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認為,父愛的缺失在反社會行為的形成中具有關鍵性意義。兒童在早期的性別認同上情感被忽略,需要未能滿足,會使之陷入一種慢性挫折的心理狀態(tài),形成無意識的內部沖突,為了應對挫折,會用攻擊行為和反社會行為作為應對挫折的一種反應方式。反社會行為的孩子看起來很狂妄自大,其實心理內部極端自卑,他們恐懼懲罰,恐懼他人對自己的漠視。因此,從兒童心理的層面分析,反社會行為的根本原因,依然在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和孩子早期的體驗上。
面對這位母親,我提出三點建議供她參考:
其一,改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應實施及時、必要的懲罰。犯錯誤后若該懲罰時不懲罰或是延遲懲罰,都會起到“表揚”的強化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懲罰不是體罰,不能濫用。要選擇好懲罰物,多用社會性懲罰物,如控制交友時間等,調動孩子的羞恥感。還要注意對其良好行為的表揚,以此逐步替代那些錯誤行為。處理孩子錯誤行為的另一種方式是采用“消退法”,即對那些故意惹人注目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使孩子這種行為的目的不能達到,他就會“自討沒趣”,今后這類行為就會減少?!跋恕辈皇强v容錯誤,而是避免錯誤的強化,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改正錯誤。
其二,促進孩子社會化發(fā)展。兒童在3歲左右能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6歲左右應能認識到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和任務,小學階段能逐步掌握社會行為規(guī)范。這位母親需要加強對孩子社會化發(fā)展的培養(yǎng)措施,如再組家庭,讓孩子感受家庭的人際溫暖,注意親子間的情感互動,提供良好的行為示范,并讓孩子走出家庭,與正常兒童多多交流,相互學習。對孩子的行為應有明確的是非標準和要求,在孩子情緒平穩(wěn)時講清道理,培養(yǎng)孩子自知與自控的能力。當然,家庭教育還要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配合,使孩子在優(yōu)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良性發(fā)展。
其三,給孩子成功的體驗。成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種科學的行為矯正方法。幾乎所有的反社會行為的兒童都很少有成功的體驗,他們自小在挫折與失望中度過,在漠視與譴責中長大,他們內心極端自卑,比正常兒童更需要得到肯定。這位離家出走、飽經世態(tài)炎涼的孩子心理之脆弱可想而知,該是母子之間平心靜氣好好談一談的時候了!孩子已經長大,從他只身外出、懷著造宇宙飛船的理想、揣著10元錢外出生存月余的經歷來看,孩子也有許多優(yōu)點,這些品質雖在一般“好孩子”身上難以見到,卻是現代社會生存的必要技能,難道不值得肯定么?對孩子的看法轉變了,為母者就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去接受孩子、理解孩子,就會重新敞開寬闊的胸懷,對孩子施與正確的母愛!面對態(tài)度轉變的母親,一貫反社會行為的兒子終有一天會頓悟:我會成功,我會報答母親的一片養(yǎng)育之恩!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