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生
隨著報業(yè)競爭的日趨激烈,晚報界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情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少晚報為了與日報爭奪市場,改為早上出報,謂之“晚報早出”。對這種做法,有人贊成,認為增加了零售時間,增強了與日報的競爭力;有人反對,認為放棄了時間差,失去了晚報的基本特色,還稱什么晚報?
從“晚報早出”的結果看,這些報紙的發(fā)行量究竟增加了多少?筆者未作調查,不應妄加評論。但至少可以說出現(xiàn)輝煌業(yè)績的還未聽說過,目前發(fā)行量居全國領先地位的晚報仍是屬于下午出版的一些老牌晚報和辦得成功的幾家新秀?!巴韴笤绯觥蔽匆姟昂隈R”跳出,堅持下午出版的晚報者卻無“關門大吉”,說明前者的做法未必是金光大道,它提供人們去思考研究:是從“早出”去找生機,還是堅持在晚報特性上去找出路?這也是當今中國晚報界改革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大問題。
“晚報早出”,當然不是一些辦報人拍腦袋隨便想出來的,而是結合他們的實踐作過分析的。他們認為現(xiàn)在不只是報業(yè)本身競爭激烈,廣播、電視、網絡也都在與報紙競爭,于是提出了一個問題,原來它能保持晚報重要特色的“時間差”還頂用嗎?特別現(xiàn)在晚報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在傍晚時分送到千家萬戶,因交通的擁擠、電視黃金時段的到來、夜生活的豐富等等,這就逼得晚報提前出報,同時上午就要提前截稿。過去中午12時截稿,現(xiàn)在提前至10時截稿,截去的這兩個小時正是出新聞最多的時段。既然“時間差”被“截短截枯”了,靠“時間差”還能辦出晚報特色嗎?不如早上出版還能爭得較長的售報時間。于是“晚報早出”現(xiàn)象便應運而生了。
然而,同樣的情況,思考的方法不同,采取的手段也就不同。對此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如何既保留發(fā)揚晚報特色,又堅持晚報下午出版?不少晚報是在正確認識“時間差”,充分利用“時間差”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達到了保持晚報特色,堅持下午出版,得到廣大讀者的支持和歡迎。從一些下午出版而辦得成功的報紙來看,他們正確地把握了“時間差”的辯證法。其要點是:
一、縮短“時間差”,又不鎖死“時間差”
為了提早出報規(guī)定了提早截稿時間,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對群眾關心的意義重大的新聞,如何不受此限制及時搶到手呢?這就要靈活機動地對待“時間差”,利用現(xiàn)代快速通訊的手段,適當推遲截稿時間。如羊城、新民晚報在這方面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全國或全市的“兩會”報道等重大新聞,都是盡力去爭取。記者常常會向編輯部報告,有什么重要內容,準備多少字,編輯便在版面上留下位置,“虛席以待”。有些國際上的突發(fā)事件,也采取類似的辦法搶上當天版面。在重大新聞面前不讓讀者失望,保持晚報搶新聞的特色,不鎖死“時間差”無疑是留了一條“綠色通道”。
二、全力搶新聞,形成獨家和特色
不鎖死“時間差”是為了在“時間差”里搶到重要新聞,這是一個概念。第二個概念是不在“時間差”里的新聞也要搶。只有全力搶新聞才能使晚報有眾多的獨家新聞,形成晚報特色。提到搶新聞,現(xiàn)在有一個思想障礙。有人認為現(xiàn)在很講究新聞紀律,搶來的新聞還不知是否可用,何必去搞無效勞動?持這種觀點者,把搶新聞與新聞紀律對立起來,這是一種僵化的思想觀念。能幫助人民分清是非,堅持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的輿論;能促進改革開放發(fā)展生產力的新聞;能加快兩個文明建設的新聞,一句話,代表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的新聞,為什么不能搶?在新聞面前表現(xiàn)“謙讓”的不是好記者。一個好記者應該遵循新聞規(guī)律,千方百計把業(yè)已發(fā)生、客觀存在的新聞?chuàng)尩绞?,及時交給編輯部。而編輯或報社領導認為發(fā)表此新聞會產生某種負面作用,或者有關上級領導表示此事還不宜發(fā)表,因此搶來的新聞未能見報,這是另一個問題。一個有事業(yè)心責任心的記者首先考慮的不應當是能否見報,而是先要把新聞采寫出來。這樣,即使因種種情況稿子上不了版面,那也可以說是完成了任務。
三、不僅“你無我有”,還要“你有我好”
盡管重視搶新聞,但不可能所有新聞都能搶在別人前頭。有些新聞也因“時間差”落后于日報,發(fā)生“重登”的情況。因此,對一些較為重要或很有晚報特色的新聞,雖然不能“你無我有”,但應力求“你有我好”,即平時我們稱之為“后發(fā)制人”,讓讀者讀了新聞不覺得是“炒冷飯”,而是覺得新鮮可讀。如有些重要新聞特別像社會新聞,日報只采了個新聞“鮮頭”,晚報可寫通訊或特寫,作詳細生動的報道;有些新聞較為枯燥,晚報可設法用一張或一組圖片去表達;有時日報已發(fā)了新聞,晚報可從中提取有價值有趣味的材料寫成社會新聞;在會議新聞中拎出與群眾關系密切的事,單獨發(fā)消息等等,使同一內容因表現(xiàn)手法不同,讓讀者有閱讀興趣。上述這些方法可以概括為“你正我側、你面我點、你粗我細、你虛我實、你文我圖”,可謂是力求“你有我好”的一些有效做法。
四、全方位為讀者提供服務,彌補“時間差”的不足
“時間差”不是萬能的,但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是無限的。晚報的主要讀者對象是廣大的市民,是一份讀者在業(yè)余在晚上讀的報紙,因此晚報的記者眼睛要多朝著基層,這樣便會有較多的新聞區(qū)別于其他報紙,還會發(fā)現(xiàn)群眾中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需要解決,有些疾苦和呼聲需要反映。這就形成了一個為讀者全方位服務的新聞源,使報道題材更豐富更廣泛,避免擠在同一座“獨木橋”上。如今的市場信息也是廣大讀者較為歡迎和關心的,晚報同樣可以選擇一些貼近群眾的信息。其中特別是提供生活、消費、娛樂等方面的服務,幫助讀者解決一些具體問題,讓讀者感到晚報是他們的知心朋友。揚子晚報在這方面創(chuàng)造了不少寶貴的經驗,贏得了讀者的歡迎。這實際上也是從一個方面彌補“時間差”的不足。
五、編排出新、標題出跳,用足“時間差”
晚報的特色還表現(xiàn)在版面編排和標題制作上,如果把版面視為“面孔”,把標題比作“眼睛”,那么晚報的“面孔”和“眼睛”顯然應區(qū)別于日報。除了擁有眾多短小精悍的新聞、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圖文并茂的編排外。在標題制作上又以新、短、活以及通俗化、口語化、地方性等形成特色。因此要善于用足“時間差”,對當日新聞盡可能做足做好,即使一時只能搶發(fā)一則簡訊,也要突出處理,標題上“彈眼落睛”。重視版面“包裝”,讓編排不斷出新,標題常常出跳,也是創(chuàng)造晚報特色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
總之,晚報的特色表現(xiàn)在內容、風格、形式、寫作方法、編排手段、標題制作以及出版時間等諸多方面,打好“時間差”是形成晚報特色的重要手法。
另外,盡管有人認為晚報的“時間差”現(xiàn)已“縮短變枯”了,但是,如果我們建立一支龐大而健全的通訊員隊伍情況就不一樣了。復刊初期,新民晚報單經濟部就號稱擁有2000多名通訊員,市內某處一旦發(fā)生火災,辦公室電話鈴聲不絕,有地區(qū)的、消防的、公交的、商業(yè)的,各行各業(yè)的路過的通訊員都會紛紛打電話來告訴記者。記得從昆明到上海的列車在凌晨開到云南宣威發(fā)生嚴重翻車事故,通訊員就打電話到新民晚報記者家里,使報紙獲得了全國最早發(fā)表的獨家新聞。筆者對如今發(fā)行量名列前茅的羊城、揚子和新民三家晚報,在10月19日這天的一、二版作了統(tǒng)計,“今天”和“昨天”的新聞,分別為11、12、12篇,且多數為通訊員提供的。
“時間差”是客觀存在的,能不能抓到盡可能鮮活的新聞取決于辦報人的努力,記者除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去捕捉新聞外,必須花大力氣去建立通訊網絡,組織廣大通訊員及時提供身邊發(fā)生的各種線索、信息和新聞,讓業(yè)已變化的“時間差”成為一個豐富的新聞源。特別在一些大城市里,許多行業(yè)在夜間活動,有活動就存在著新聞,不能說個個活動有新聞,但也不能說許多活動中一個新聞也沒有,關鍵看那里有沒有我們的眼睛——通訊員。有的晚報建立夜間值班室,就是通過通訊員的反映采訪更多的夜間新聞,所以我們應研究如何去采挖“時間差”的新聞,深夜里發(fā)生的新聞如沒有人去抓,新聞不會自動走進編輯部來的。
如果對晚報“時間差”有了共識,那么“晚報早出”的現(xiàn)象值得研究。是重視“時間差”堅持晚報基本特色辦好晚報,還是從“晚報早出”,丟掉“時間差”這個晚報的絕對優(yōu)勢,在賣點中去找出路?何去何從,是值得正在掌握大權的老總們深思和選擇的。應該相信,晚報歷史的發(fā)展終將是遵循新聞規(guī)律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