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心
在國外,有客人第一次到家里來作客,一家人都會在門口迎候。父母向客人先介紹他們自己,然后逐一向客人介紹他們的孩子:這是湯姆,這是杰恩,這是斯蒂芬……不論孩子年齡大小,都一個不漏地鄭重其事地介紹給客人。當介紹到孩子時,每個孩子都會主動、熱情地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問好,表示歡迎。
而在我們中國,許多做父母的做法卻與外國不同:有客人第一次到家里來作客,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紹家里的成年人,家里另外的正式成員———孩子,往往被忽略,即使孩子就在眼前,也好像他們并不存在。有的父母即使介紹自己的孩子,也只是說“這是我的兒子”或“這是我的女兒”,似乎孩子還沒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姓名。這種現象相當普遍。
這是父母的疏忽嗎?不是。這說明我們中國父母的思想上,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當成家長的附屬品;在觀念上,沒有把孩子看作是家庭的正式成員,而看作是依附于父母而存在的。從接待客人這件事上,表明有些中國父母不像外國的父母那樣,給孩子的獨立人格以應有的尊重。就像中國過去,稱某人的妻子為“某門某氏”一樣。
在客人到家里來作客時,外國的孩子一個個都儼然像個大人似的,充滿自尊、自信,懂文明、講禮貌。而我們中國的有些孩子,見了生人不是忸忸怩怩地藏在大人的身后,就是在客人面前“即興發(fā)揮”,任意攪亂大人的談話,沒有禮貌,弄得父母難堪,客人尷尬。
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偶然的。家里接待客人,本來就是培養(yǎng)孩子自重、自信、自尊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極好機會。家長不向客人正式介紹孩子,孩子就不會把自己看成是接待客人的主人;家長忽略孩子,孩子就要設法引起家長和客人的注意;家長沒有給孩子獨立人格應有的尊重,他們當然也不會自尊、自重、自信,不是怯懦地躲躲閃閃,就是給你添亂,總也學不會如何與人正常交往。
家庭是孩子進入社會生活之前的“培訓基地”。家里來客人的時候,是教孩子學習交往和培養(yǎng)、訓練交往能力的重要時機。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自尊、自信、自重,提高社會交往的能力,在家里來客人時,家長請不要忘記鄭重地向客人介紹你的孩子。圖/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