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序知
千佛山又名舜耕山、歷山,屬泰山山脈,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山。據(jù)史記載:隋開皇年間(公元581年~600年),無名氏于半山崖開鑿九重石窟,雕像百余尊,后建千佛寺,所以得名千佛山,它是泉城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
在山的北麓,沿一條平緩開闊的大道上行,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坊,上書“千佛山”三個道勁的大字。
走不多遠,便是齊煙九點坊。齊煙九點,語源于唐代詩人李賀《夢天》詩句:“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泵鑼憦脑驴崭┮暎|闊的大地直如幾點煙霧,浩淼的大海近似一杯積水,可見世界是何等渺小。濟南自周代屬齊國,西魏至北宋稱齊州,齊煙九點的“齊”特指濟南,而“煙九點”則是指濟南周圍的華山、匡山、藥山、粟山、標(biāo)山、北馬鞍山、鳳凰山、臥牛山、鵲山等,正如老舍先生所描繪的:“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齊煙九點坊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齊煙九點”這四個行書金字系當(dāng)時歷城縣縣令葉圭書所題,背面“仰觀俯察”四字是集王羲之《蘭亭序》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句。然而,要馳目“齊煙九點”,俯察濟南勝景,還得繼續(xù)向上攀登。
千佛山的山腰有座興國寺。此寺左臨深澗,右依峭壁,寺院中有幾株蒼松遮住了陽光,顯得十分清幽,寺內(nèi)除了佛塑像以外,還有古老的隋唐摩崖造像。這些造像在“文革”中曾一度被毀得面目全非,現(xiàn)在見到的,都是后來修復(fù)的。
繼續(xù)上行,來到黔婁洞,迎門石壁上的一方碑刻記載了黔婁的故事:黔婁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高士,相傳他在此隱居,修身潔行,一生安貧樂道。他很有才學(xué),料事如神,齊威王每戰(zhàn)之前,都要親自拜見黔婁。只要黔婁授以秘語,每戰(zhàn)必勝。后來,齊威王、魯恭公兩國君都請他出來做官,他都婉言謝絕了,而寧愿過著隱居的生活。后來黔婁的家道甚貧,死時竟“衾不蔽體”。東晉詩人陶淵明《詠貧士》中曾贊:“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p>
文昌閣是千佛山的又一景觀,相傳北宋大文人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時,每次閱卷,座后總有一朱衣人,朱衣人點頭,文章便人格,因有“惟愿朱衣人點頭”之句,后來人們稱科舉考試官為“朱衣使者”?!拔牟北臼切敲?,亦稱“文曲星”、“文星”,是中國古代對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認為它是吉星,主大貴,后被尊為主宰功名、祿位的神。
最后登臨一覽亭。顧名思義,站在亭內(nèi),濟南的萬千氣象便可一覽無余。濟南向有“八景”之說,而與千佛山有關(guān)的就有其四:齊煙九點、佛山倒影、黃河遠帆、佛山賞菊。近處是泉城明珠大明湖和趵突泉。放眼遠處,黃河就像一條金帶向東北方向蜿蜒而去。然而遺憾的是,深秋季節(jié),正值黃河枯水,人們早已見不到黃河上的帆影了。倒是李白曾贊美過的華山、現(xiàn)存神醫(yī)扁鵲墓的鵲山、近代張善浩居住的標(biāo)山、九峰攢立的藥山、四環(huán)有致的臥牛山、展翅欲飛的鳳凰山等,如飄不散的點點青煙,峙立特起于泉城以北,靜觀著濟南的變化與發(fā)展。
(責(zé)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