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中 李正西等
編者按:三月二日,省文藝發(fā)展基金會為唐先田的兩本雜文集《尋找生活主旋律》和《紅豆集》召開了研討會。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竇永記出席了會議并作了熱情的講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沈培新發(fā)來了熱誠的賀信,我省雜文家、作家約四十多人到會,對唐先田作品進行了廣泛探討和分析,并就當前雜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趨勢、雜文的社會功能及藝術功能、雜文的美學個性,發(fā)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這對今后的雜文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刊現以筆談形式摘要選登部分人士的發(fā)言。
雜文的雜和文
蘇中
唐先田同志是省內理論界和文藝評論界的一位很活躍并且很有成就的中年評論家。由于工作關系,他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并了解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動向和心態(tài),許許多多常態(tài)的,非常態(tài)的乃至反常態(tài)的現象,引發(fā)了他對社會生活中諸多熱點話題的思考、憂慮和尋求答案,于是他運用雜文參與了社會大變動時期的許多熱點話題的議論、爭辯、質疑和求索,同時他還在極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掘了他個人的人生感悟。因此,他的雜文既有文藝性政論式的社會短評,也有瀟灑自如的生活隨筆。他的雜文,有頌揚,有抨擊,有義憤,有規(guī)勸,有感懷,也有嘆息。有時夾敘夾議娓娓而談,有時戲謔詼諧言中有刺,有時開門見山直陳弊端,有時又旁敲側擊示以警策。然筆法雖有多變,主旨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扶正祛邪,揚善貶惡。他的文章短小、明快、活潑、輕松,特別是在《紅豆集》中的一些篇章,顯示了作者的刻意追求,盡力擺脫某些雜文的模式化面孔,有意拓寬雜文的表現領域和表現手法,有激情也有文采,有鋒芒也有意蘊,能夠將雜文的戰(zhàn)斗作用與欣賞作用較好地融為一體,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雜文的美學個性是什么?短短幾句話當然說不清楚,但有一個特點是鮮明的,那就是既要雜,又要文,雜要雜出個樣來,文也要文出個品來。所謂雜,就是要讓雜文在功能上、內容上、體裁上、技法上、風格上、流派上、氣質上都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姿態(tài);雜文家的學識要雜、交往要雜、視野要雜、表現領域和表現手法要雜,風格流派也要雜、讓它雜七雜八、雜花生樹。所謂文,就是要牢牢把握雜文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將詩情溶入議論的特殊文體,必須十分講究語言文學的精辟,注重情感的投入,使人愛讀和耐品,讓雜文既能振聾發(fā)聵,又可賞心悅目,既能侃侃而談,又能娓娓動聽。
雜文的“硬”與“軟”
李正西
唐先田雜文自成格調,獨樹一幟。概括地說,他的雜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硬性”雜文,即是及時反映社會問題,予以針砭批判;一類是“軟性”雜文,往往通過對歷史、文化、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來表現。這在《紅豆集》中有鮮明的體現。他的雜文在藝術追求上,寫得睿智,輕松活潑,并不拘泥。
由唐先田雜文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雜文的現狀,并不興盛。這與雜文創(chuàng)的兩難境地有關。一方面是社會還需要雜文,雜文不會“迷朽”;另一方面是雜文創(chuàng)作者的心態(tài)并不自由,下筆時左顧右盼,擺脫不了歷史的陰影,受到社會的制約。唐先田雜文也受到這種影響和制約,痛快淋漓的作品還不多。這不完全是他的責任。
二是雜文的藝術追求。目前散文界在討論“文體”時,對雜文有“硬性”與“軟性”的劃分。所謂“硬性”雜文是指比較辛辣、抨擊時弊的雜文。其藝術特征是以小見大,針針見血,能以“寸鐵殺人”。所謂“軟性”雜文指的是隨筆,其藝術特征是小中見趣,講閑適,講格調,講雍容,漂亮、縝密,講文化品位,重哲理感悟,令人玩味不盡。隨筆及隨筆化傾向有蓬勃發(fā)展的趨勢。唐先田在《紅豆集》中的隨筆化傾向增強,即企圖在“軟一點”中“觸及世態(tài)各方面”(《紅豆集》題記)。有些篇也寫得十分精彩,如《喝水巖斷想》、《菱溪大石雜說》、《話說風流》、《妒葷》以及寫農村文化的一些篇章。但總的看,仍需增強增厚文化色彩,使之更深入、更深刻,更含蓄蘊藉。
三是藝術形式的規(guī)范。雜文以篇幅短小、觀點鮮明、深刻犀利為上品。雜文特別是“軟性”雜文即隨筆有越寫越長的趨勢,并不是雜文之“福”。當然言之有物、言之有味的長文并無不好?,F在的問題是:一是嘩眾取寵,炫耀博學,二是學識蹇塞,“酒不夠煙來湊”,三是思維陳舊,難以深入,“長”得令人生厭了。這需學魯迅,如他的《南人與北人》、《京派與海派》、《朋友》、《長城》、《現代史》都是飽含文化底蘊的短文。唐先田雜文在這方面是做的好的,不拘泥一格,卻游刃有余,如《鹽梅·鼎鼐·彌勒·韋馱》、《朱然墓隨想》、《劉安墓前想些什么》等。唐先田雜文一般都平實、明白、易懂、但藝術化的追求似乎不夠。
鍥而不舍
周鋒
作為《清明》雜志的一名老編輯,與先田的文字交始于1984年。那年第三期刊發(fā)了凱南的中篇小說《西風·流云·枯葉》,而先田所撰的評論文章題為《真實地敞開人物的心扉》。時隔數載,喜讀他的《尋找生活主旋律》與《紅豆集》,這兩本雜文集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位來自宿松山區(qū)的文學耕耘者,依然不改初衷,向讀者“真實的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呈獻的是一腔憂時警世的赤子之忱。
正如作者在《連續(xù)觀察五十年》篇中評述費老對江村長時間的觀察一樣,他自己對中國官場觀察、體驗差不多也達三十年以上,對此中之積重可謂知之頗深而憂之彌切。發(fā)而為文,就產生了諸如《運動場意識》、《象棋格局》、《范蠡是打了辭職報告的》等力作?!秾ふ疑畹闹餍伞芳谐湟缰闯飧瘮 ⑻搨我约啊斑h、淡、怪”的陽剛之氣,是因為這些東西遮掩了人間的光明,他必須擊鼓執(zhí)戈而逐之!
《紅豆集》與前一本集子在韻味上確有不同,但我以為這倒不是什么“硬”、“軟”之別,雜文原就姓“雜”,“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八個字就足以說明:“誅,伐”之意也是可以笑著說出的。此集中的結構如《老辣淺釋》、《妒葷》、《鹽梅·鼎鼐·彌勒·韋馱》,寓哲理于形象思維之中,娓娓敘來卻又綿里藏針,在技巧上更趨于成熟。較之前集中某些篇章在結尾處贅一段如何療救的議論要高明多矣。這表明先田在雜文創(chuàng)作上有一股求索不止的心勁。所以我深信在他的新創(chuàng)作中會把雜文“武庫”中的“十八般兵器”都拿來一一練演,第三本集子面世之日,讀者面前將是一桌辣而不失其鮮美的川味佳肴。
三點感受
梁長森
唐先田的雜文具有三個鮮明的特色。
一是機敏。這種機敏不僅表現在他能敏銳地發(fā)現并捕捉到一些社會問題、社會思湖和一些人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怪的看法,作為他立意謀篇的對象和出發(fā)點;也不僅在于他能對這些問題和看法發(fā)表使人眼睛為之一亮、使人頓悟或深受啟迪的精辟見解;而且還在于他的“說法”,或者說在于他恰當的表達。比如,《安徽,向外界說些什么?》,這篇雜文對立意的表達就很值得人們玩味。通過談古論
今,對如何認識安徽、建設安徽、宣傳安徽和領導者應該有怎樣的指導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積極的建議。這些建議的背后雖然實際是批評,但卻把批評寓于正面的建議之中,使讀者特別是領導者讀了感到親切、有益,不致產生反感情緒。機敏,反映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關注和關心,反映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也表達了作者希望與讀者一同前進的誠摯與友愛。舊時代,雜文更多地是作為投槍和匕首;現在時代變了,雖然還不能說這種作用要完全消失,但雜文面對的是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所以如何“說”才能引出好的效果是不能不認真考慮的問題了。我覺得先田同志在這方面的分寸是把握得很好的,即針砭中含著積極和真誠,諷刺中含著善意和引導。
二是視野開闊。視野開闊是以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學問修養(yǎng)為基礎的,一個孤陋寡聞、知識面狹窄的人眼界是無論如何也開闊不起來的。先田的雜文常從某一點入手,浮想聯翩,古今中外、風物世相,人文典故地議論開去,或縱橫捭闔、洋洋灑灑,或動情動容,娓娓道來,然后又收攏回到一點上去,叫人看上去活而不亂,散而有神;或可稱作放得開、收得攏吧。如《泉州古桑吟》,他就從開元寺的一棵根深枝繁葉茂的千年古桑寫起,說到林紓的詩句,說到古老的民族古老的祖國,說到海濱的了望臺,說到海外炎黃子孫魂系中華,說到高曉聲“祖國是一棵大樹”的比喻,筆鋒一轉點到“臺獨”分子的鼓噪,最后又回到對千年古桑樹的贊美,愿海峽兩岸人民同唱古桑吟??芍^睹物生情,情思深廣悠長,情歸華夏,華夏理應一統(tǒng)。以抒情的方式說理,使理倍加親切,更容易進入人的心靈。
三是有一定的思想理論深度。雜文的語言要活、要有文采,議論往往表現出隨意性,可能一忽兒天上,一忽兒地下,一忽兒中國一忽兒外國,抑或騷人墨客撲面而來、山川草木飛動……但這些都要圍繞著“立意”,都是為了表達某種見解、某種思想,給人以啟迪,以警醒,以鞭策,以向往,以追求,如此等等。成功的“隨意性”,是作者獨到的藝術匠心和深厚的思想理論修養(yǎng)的自然流露。沒有一定思想理論深度的雜文是立不起來的,其隨意性也便真正成了扯淡,頂多是“繡花枕頭”。先田的雜文信息量大,思想性理論性都頗強,像《里根搬家》那樣以小見大、發(fā)人深省深思的例子不勝枚舉,我這里還是節(jié)省點筆墨,讓讀者自己去閱讀、去鑒賞、去體會吧!
于理于情,嚴肅真誠
王獻永
大概是因為對于切已的人和事物特別的關心罷,每當先田雜文新作一到手,我便利用飯后睡前等一切空隙很快翻完。有意無意地會從中尋出許多共識或同感,獲取一種會心的快意。我喜愛他的文章,更是由于我太了解和看重他的為人。我與他,曾是同事、鄰居,更是相交二十余年的朋友。
我最贊賞的是他為文的嚴肅、真誠。這絕不僅僅是就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而言,更包涵了他對生活、對人民認真負責的精神。所謂“喜笑怒罵皆成文章”意思是說,雜文在表現形式上,似不太嚴肅,但所表達的卻是作者一顆真誠的心,在先田的雜文中,或實或虛,或揚或抑,或金剛怒目,或溫良敦厚,都堪稱是上乘的“文明批評”,“社會批評”,又無不出于美好的原望,善良的動機,拳拳的赤子之心,同時更是以嚴肅真誠的生活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表現出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義事業(yè)的無限關切和高度的責任感。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渴望健康向上,渴望自強自立,渴望光明美好時光。便是他對生活、對人生的“基本意向”。
他雜文創(chuàng)作的成功,還在于,把這種健康美好、崇高的立意,藝術地化為具象的實寫,幾乎把每句話都說到了實處,使那些極為抽象的思辯的事和理成為有意味的形式。使人讀了,既受到了哲理的啟迪,又受到詩的感染。先田的雜文,無論是說長道短,談古論今、天上地下,還是俗聞趣事,寓意探深或宇宙之大,蒼蠅之微,往往都包涵著甚深的民族文化積淀,觸及著國家、民族的命運、前程,發(fā)人深省。真可謂因小見大,有理有趣,達到了情與理相統(tǒng)一的境界;在政論文詩化、藝術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但是,也正是這一點上,又同時顯示了他雜文藝術功力的不足,即詩化、藝術化的程度還不夠理想,盡管新出的《紅豆集》在這方面明顯的勝過了《尋找生活的主旋律》,但還有待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隨意為樂
段儒東
雜文這種文體,魯迅先生喻之為匕首投槍,因其短小尖銳,言簡意賅,讀者費時不多,所得往往又不少,因此很受歡迎。寫雜文,除了學問才氣,尤其需要思想和膽識,能見人所不能見,言人所不敢言。唐先田深得雜文三昧,他的文章盡管比較委婉、含蓄,讀者仍舊不難感受到其中隱藏的思想鋒芒。
讀唐先田的雜文,我最欣賞的是那種隨意性。上至國計民生、社稷存亡,下到民俗風情、衣食住行,不論是“熱點”還是“冷點”,他似乎都能信手拈來,說長道短,談笑自如。沒有匠氣,更無霸氣,說者信馬由韁,聽者受益匪淺。他無意成為雜文家,卻進入了許多雜文家夢寐以求的那種自由的境界。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翱此茖こs崎峻,成如容易卻艱辛”,從《尋找生活主旋律》到《紅豆集》,人們不難看出他艱苦跋涉的足跡。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我以前也這樣認為,現在不了。這是因為,文不如其人或人不如其文的大小事例,這些年見之甚多,不再那么絕對化了。然而,熟悉唐先田的人都知道,他文章中蘊藉的那種人格魅力與現實生活的中他倒是一脈相承的。他有一枚印章,日“隨意為樂”,雖屬策勵之詞,卻頗有幾份自我寫照。人生能達如此境界,同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看慣幾多秋月春風啊!
春在溪頭薺菜花
曹玉模
在我的印象中,唐先田是位文藝評論家,散布在安徽幾家有點檔次刊物的文章不少。因我是寫小說散文的,由于歷史的偏見,作家對評論家多是敬而遠之,所以對他的文章知之甚少。一天,在收發(fā)室忽然收到由唐先田撰寫的《紅豆集》、《尋長生活的主旋律》兩本書,當時粗看幾篇,后來聽說要開討論會,精讀一遍,兩書文章都很短,沒有洋洋灑灑,沒有新名詞爆炸,沒有故弄玄虛、擺著一幅高深莫測嚇唬人的架勢,讀起來順暢,也很覺得新鮮,兩書所載文章涉及面很廣: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自然、人文……緊跟時代脈膊跳動,貼近生活,點點滴滴,真如早晨田野,一棵草頂顆露珠,玲瓏剔透,露珠雖說是一滴水,但里面反映著大千世界。讀起來絲毫不給人有沉悶之感,反而有一種文筆的誘惑,給人以知識,啟迪深思。
在六十年代初,當時中國文壇在遭受“反右”、大躍進、反右傾之后,弄得文化日益沙漠化,忽然出現秦牧的散文《藝海拾貝》出版,一時洛陽紙貴,成為人人爭讀好書,關鍵是該書文筆輕松,知識面廣;目前。上海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文明碎片》兩書之所以蜚聲奪人,也是歷史凝重,知識性強。我之這么說,
不是把他的書與以上兩人作什么比較,意思是這兩本書也有它的特點,樸樸實實,一事一議,情以物遷,有感而發(fā)。他的文章隨意性很強,當然這種隨意,不是隨便,而是一種文風的體現。巴金曾經說過,文學創(chuàng)作的技巧就在于無技巧,這不是一般人能隨便裝扮出來的。正像一些大藝術家,大作家,到年老時,常有良知、童心再現,這不是故意“返老還童”,而是他幾十年藝術追求、創(chuàng)作實踐一種心靈、境界的反映。
他的文章之所以被人感有隨意性,這也是與他平常用功讀書,注重寫作砥礪,熱愛生活,關心人民疾苦,多種修養(yǎng)形成的,看看他那些鄉(xiāng)情生活氣息濃郁的短文如《妒葷》、《燒陵》、《鬧羊花》……就可想像到,他也是屬于:“春在溪頭薺菜花”。
雜文是真誠血液的結晶
朱廣院
雜文不是無情物,敢愛敢恨不折衷。這愛憎分明的感情,是真情真意,來不得半點的虛假成分。真誠方顯示人格力量的感召力,頌揚真善美給人以力量與信心,鞭斥假惡丑給人以痛快之感,其作用都是積極的、正面的。唐先田的許多雜文可以說明,暴露陰暗面絕非消極,也不會產生副作用。雜文的本質是批判,是批判的藝術與藝術的批判。投槍匕首也好,綿里藏針也罷,雜文決不是休閑之物,它是用來戰(zhàn)斗的。雜文與時弊同在,也與時弊同亡,有時弊它便存在,時弊滅亡了,雜文也便“速朽”(即是滅亡)。不過那是將來的事,至少百年之內雜文不會死去。一旦把雜文寫成毫無鋒芒的東西,雖然可以稱之為“雜文”,但那其實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雜文”,而是貨真價實的散文,或叫做隨筆、小品了。我認為,唐先田《紅豆集》里的有些篇章,就是屬于散文的品種,唐先田自己在《題記》中也是這樣說的。對此,我想讀者不應誤解,從而得出雜文可游離批判的荒謬結論。
當今時代,新生與腐朽并存,光明與黑暗同在,雜文還不能朽,更不能改變其戰(zhàn)斗屬性,仍然應該高揚批判與戰(zhàn)斗的旗幟。如果要什么“主旋律”的話,雜文的旋律是向腐敗與邪惡勢力宣戰(zhàn),向一切假惡丑的東西斗爭。軟化雜文與時代的要求和雜文的屬性不符,是不足取的。
好讀、耐讀
王正綱
先田的第一個雜文集《尋找生活的主旋律》由我們編完后,不巧趕上了六四風波。過了幾個月,我們對這個集子再次審讀,重新評估,覺得它的認識價值和文學價值并沒有消失。這說明,能經受時間檢驗的雜文是成熟的雜文,成熟的雜文不會成為過眼煙云。另一本《紅豆集》也是佐證。先田的雜文(包括少量小品、隨筆、文藝短論)具有生命力,至少有三個因素。一是作家對現實生活、改革進程的理性關注。讀先田的作品,能感受到赤子之心的跳動,能感受到敏銳目光的掃描。面對現實,關注生活,他的話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文學、教育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真善美的贊頌,對傳統(tǒng)文化與現實生活消積面的批評,構成了兩條主線。頌揚美好,旨在倡導;解剖沉疴,意圖治療。有著強烈的現實感的作品當然有生命力。二是經常透出真知灼見。先田不屑于人云亦云,泛泛議論,總是力圖能有新穎獨到的見解,言人所末言,給讀者以某種啟迪。在一九八八年對龍的大吉大利頌揚中,先田以《關于門面》、《懶龍雜談》等篇章對“龍文化”提出了反思。此后也有名家提出類似的問題。對李鴻章,周作人與林語堂等歷史上已蓋棺論定的反派人物或灰色人物,先田也較早地從不同角度表達了較為公正的評說。他也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試圖用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來觀照人生。三是作品具有可讀性,旁征博引,談古論今,將思辯、知識與文學色彩融于平和、坦蕩的文字中,少學究氣,少八股味,閱讀起來輕松,又可玩味咀嚼。好讀、耐讀,也許是先田雜文能吸引讀者、具有生命力的又一個原因。
先田雜文的“鄉(xiāng)土味”
彭萬賢
我喜讀先田同志的雜文,更是偏愛其中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文字。這類文字,錄下了雜文家的創(chuàng)造性記憶,袒露了作者的桑梓之戀、故園之情和對父老鄉(xiāng)親的深深的愛,同時也蘊含著作者一種對民俗文化的沉思,對傳統(tǒng)文化的景仰。在人欲熙熙攘攘物欲喧鬧聲中,讀到這樣的文字,猶如甘泉潤肚,令人通體舒暢。在《說說“嘩彩文化”》、《老辣淺釋》、《妒葷》、《燒靈》、《新春樂趣》、《鬧羊花》《人·文·情》、《一首明白而不易真正讀懂的詩》諸篇中,作者以稚童般的純真向人們述說著一件件久藏心底的往事,在漫不經意中豎起了“嘩彩人”、“父親”、“奶奶”、“啞巴”、“回門女婿”、“白發(fā)大娘”等鄉(xiāng)人形象,這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占中國人的十之七八。他們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生存著生活著,他們歷經磨難,飽嘗艱辛,但恬淡、安詳、寬厚、寧靜、始終樂呵呵地抱著希望。在這里“主旋律”表現為一種祥和的人性之歌。筆者曾愛不釋手地讀過多本名家的隨筆雜文集,其敏銳,其深邃,其文采,其機巧,許多都在先田的作品之上,但像先田這樣,在一兩年的時間內,出手這么多散發(fā)著泥土芬芳的雜文隨筆,似不多見。這是一位農民之子埋在心底的溫暖情懷的噴發(fā),是一種發(fā)自靈魂深處的呼喚。
先田的文章。寫了不少俗事、“土”人。但他寫俗不媚俗,而是從俗開始,由俗入雅,化俗為雅,再俗的事兒,再土的人兒,都能講出點文化味兒來,講點學問來,既充滿著生活情趣,又飽含著文化內涵,俗得鮮美可口,土得余味深長。順便提醒一句,以文字形式剖析“嘩彩文化”披露“妒葷”現象,先田可能是第一人。
或許有人會說,先田的上述文章不象雜文,而更象散文。其實,散文、隨筆、雜文本是親兄弟,后因脾性的差異而分家,家分而血源一。弘揚主旋律,繁榮多樣化,雜文若只一種模樣,那還叫“雜文”嗎?
祝賀與祝愿
柏龍駒
先田同志是《黨員生活》雜志負責人,負責編務重任,還要處理繁雜的行政事務,他在業(yè)余時間寫了許多文藝評論和雜文小品。擺在我們面前的兩本集子《尋條生活的主旋律》和《紅豆集》,就是他勤奮的成果。
雜文不好寫。所謂“喜笑怒罵,皆成文章”之說,談何容易。要敏銳,要膽識要分寸,要文采,不能說先田同志的雜文都是上乘之作,但確有不少珍品,寫得很瀟灑,讀來頗受益。我之所以喜歡先田同志的雜文,還有一個原因;他的雜文是百花齊放的,不拘一格、一體、一類。他的題材涉及面較廣,有政治領域的,有社會領域的,有倫理領域的,有審美領域的;而且敢愛敢恨,對美好的東西敢頌之,對丑惡的東西敢刺之。有的寫得鋒芒畢露,有的則是綿里藏針,相比之下,我更欣賞后者,前者看起來痛快,后者則更有力量,發(fā)人深思。
雜文也好,其他文體的作品也好,讀者最討厭的是作者以導師自居,板起面孔教訓人。先田同志的雜文沒有這個毛病,讀起來很親切,如朋友之間在促膝談心。這很重要,這也是先田同志的雜文受到讀者和評論界好評的因素之一。
舉行作品研討會,是安徽省文聯抓創(chuàng)作的主要舉措之一。安徽文藝發(fā)展基金會每年都要有計劃有選擇的舉行幾次作品研討會。今天,我們聯合召開這次研討會,一是向先田同志表示祝賀,祝賀他在業(yè)余時間寫了兩本好書。二是借此就雜文創(chuàng)作進行一次討論,把我省的雜文創(chuàng)作推進一步,使更多的人能夠正確地對待雜文藝術,也使雜文藝術能夠更好地和時代相結合,與改革共呼吸,在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中發(fā)揮她應有的作用。
特約責任編輯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