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
1988年春天,我第一次去日本訪問。那一次我參加的活動多,去的地方也多。無論到哪里,我發(fā)現都有許多的熱心人幫助我們,但他們又不是專門的接待人員。朋友們給我介紹說,他們都是志愿者,通過交談我知道,那些志愿者有的是普通的家庭婦女,有的是公司的老板。有些志愿者不但陪同我們參觀,還用自己的錢為我們買飯買飲料,或是從家里帶來精心制作的飯菜。還有的志愿者開著自己的汽車陪我們參觀訪問。那些志愿者告訴我,他們很多人經常做些社會工作,主要是通過志愿者協(xié)會的介紹。當時志愿者這個詞對我來說還很陌生,我記住volunteer這個詞是與志愿軍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曾想,這些志愿者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在日本時間是最寶貴的,為什么還要出來幫助別人呢?志愿者告訴我,他們這樣做心里感到很快樂。
我后來想,實際上這是一個文化問題,是人的需求說在實踐中的驗證。人在滿足了物質生活之后,對精神的需求就會更高。精神需求又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分為高層次和低層次。有的人的精神需求僅僅在于滿足自己的感官享受,而有的人則樂于助人,無私奉獻自己的知識、勞動、時間,在幫助他人的活動中認識自己存在的意義,在一種崇高感中獲得愉悅。我們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文明中,積淀著深厚的傳統(tǒng)美德,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苯裉煸谖覀冞M行現代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優(yōu)良的美德應該也必定要發(fā)揚光大。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有許多青少年和團組織,自發(fā)和自愿地幫助孤寡老人和殘疾人,他們的行動成為志愿者活動的一個良好開端。
前不久,我參加了遠南運動會,見到了很多熱心為殘疾人運動員服務的青年志愿者,他們當中有學生、戰(zhàn)士、醫(yī)生、護士,也有工人和干部。運動會期間,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在駐地,在車站,他們幫助殘疾人推輪椅;在長城,在民族園,他們很多人背著殘疾人運動員觀光游覽。在運動場,我還看到外國語學院的大學生們,為外國運動員不厭其煩地進行口語翻譯,每個人都像是幫助自己的兄弟姐妹,那充滿同情與關懷的情景讓人久久感動。
這世界很需要情感,很需要同情與關懷。記得有一次,一位電影導演對我說要為殘疾人拍一部電影,他說人們總認為殘疾人需要同情,其實殘疾人并不需要同情,只需理解和幫助。我說,不,我認為殘疾人最需要的首先是同情。當我還是小姑娘的時候,見到我的人只要用手摸摸我的頭頂,發(fā)出一聲輕輕的嘆息,我的淚水就會涌出來,我心底就會涌起一種感激之情,就會覺得世界很美好。我常常想,實際上同情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是人最基本的樸素情感,它是人們對弱者的關懷,是一種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歷次全國助殘日活動中,廣大青少年滿懷真情為殘疾人服務,給他們送去溫暖,希冀以一片真誠,一份微薄之力,滋潤殘疾人的心田,使他們萌生對于新生活的希望,也期望以自己的熱情,喚起社會對殘疾人的理解、關懷和支持。盡管這個呼聲在這個日益忙碌、擁擠、嘈雜的世界上,還顯得十分微弱,但它卻如初春剛剛解凍時,從堅冰般的土地上萌出的一枝綠芽,孕育著蓬勃的生機;又如荒漠的原野上,布谷鳥的第一聲清脆的鳴叫,預示著春天的來臨:生命的綠色將覆蓋荒原,去撫慰嚴冬里歷經冰霜風雪暴虐的泥土,以陽光去溫暖它,以淅瀝的春雨去滋潤它,讓它承載起綠色的使命,讓它給生命之源以慷慨的回贈。
我們的祖國經歷過十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之中又出現了一切向錢看和一些腐敗現象,精神文明建設面臨著嚴峻的任務。就在這時,我們的青少年志愿者們勇敢地走來,為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做了大量的好事。他們對金錢的誘惑不屑一顧,更不屑有些人的冷嘲熱諷,盡管他們自己還要父母的疼愛和關懷,卻將自己的愛與熱情奉獻社會。我想這正是我們的社會文明進步的希望所在。這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新生和發(fā)揚,也是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與我們古老的傳統(tǒng)美德相融合的產兒。她降生的這世界是五光十色的,是日益紛繁蕪雜的;這世界經歷過嚴酷和殘忍,經歷過冷漠和貪婪,從都市到鄉(xiāng)村,一切都在急劇的變動中經受著出生和死亡的痛苦,這是一個需要愛的世界,人們需要互相支持和關懷,而不附加任何條件!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幫助,我們更應該幫助他人,一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具有關懷與同情的世界才是真正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