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華
1993年歲末。
中國科學院禮堂座無虛席,1993年“全國十大杰出青年科學家”頒獎大會正在進行。
兩代科學家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長者是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長周光召先生;年輕人中等身材,小圓臉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他那文靜、靦腆的臉孔上,有一股虔誠的、充滿青春氣息的活力。他才33歲哪!
他叫袁亞湘,一個貌不驚人的農家孩子,人們都有些驚訝。然而,當你深入到他成功背后的坑坑洼洼中時,你就會明白,袁亞湘是怎樣摘取“十大杰出青年科學家”第一人的桂冠的!
為了兄長上高中
1960年袁亞湘出生在湖南省資興市蓼江的一個農民家庭里。用其父的話來說,家里已經難以糊口,卻又多了一個累贅。
1973年盛夏的一個下午,灼熱的陽光照射著山巒和原野。上村光禿禿的黃土山坡上走出一個挑擔的少年。他光著上身,赤腳在滾燙的地上吃力地走著,古銅色的背上滲出一串串汗珠。他熱得實在受不了了,就跳進蓼江河中降溫。
這時,河邊走過來一位中年人,他望著河水中的小青年,突然喊道:“亞湘,你怎么在這里?”
亞湘從河中走上岸來,癡癡地站在中年人面前:“陳老師……”話沒說完,就默默地把挑肥料的擔子壓上肩要走。
陳老師無限憐惜地從他肩上接過擔子,撫著他濕淋淋的頭發(fā),兩眼涌出了串串淚水:“你不能輟學呀!”
他輟學了,為了兄長能考上高中。
袁亞湘5歲啟蒙,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對數學尤為癡迷。上3年級時,他把幾個阿拉伯數字算來算去,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整數48分別可被2、3、4、6、8、12、16、24整除,而這8個數字之和是75,;而奇妙的75又被3、5、15、25整除,它們之和又恰巧是48。他問老師,48和75是一對什么數?老師目瞪口呆,他沒想到一個8歲的兒童竟會提出教科書上找不到的問題來。
小小的亞湘夠癡迷的了。吃飯時,抓了一把筷子卻是在演算數學;隨母種豆,豆種并沒有放進母親打好的洞穴中,而是一個挨一個地排列在土壟上。也許癡迷就是靈感迸發(fā)的積累過程,年幼的亞湘總是超前地把下一學期的數學課程搞得滾瓜爛熟。老師發(fā)現(xiàn)他有不同一般的計算才能,便把他從4年級越升到5年級,與年長3歲的哥哥同班上課。
數學王國是那樣令他如癡如醉,雖然只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9個阿拉伯數字。在老師的指導下,他解答了一個又一個難解的未知數。然而,正當他沉浸在初勝的興奮中時,父親給他出了一道難解的人生難題:兩兄弟同時考高中是不可能的,家里無力負擔。誰升高中誰務農,精明的父親沒有挑明。
這真是一道難解的題!對于袁亞湘來說,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他可以什么都不要,但他要讀書,強烈的求知欲使他離不開學校;哥哥年紀比他大,但接愛能力比他差,錯過了機會,也許就不會再有學習機會了。
午后的浮云布滿空中,漸漸地往地面上沉。此時,亞湘幼小的心靈上,正經歷著一場狂風暴雨。他跑到山上,哭了不知多長時間。
昏黃的暮靄擁上了山巒,他止住了淚水想,那夢繞魂牽的學校真的與自己無緣嗎?
第二天,他沒有跨進校門,這正合父親丟“卒”?!败嚒敝?。“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3歲的亞湘不及扁擔高,卻要過早地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擔。
陳老師把肥料一直挑到田頭。他對亞湘說:“你是顆好苗子,千萬不能廢,要想辦法讀書。”
亞湘覺得老師才是天底下最好的人。他有很多的話要說,可又不知從何說起。他“撲通”跪在老師面前,禁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無論如何,我要征服你!
冬去春來,在農村勞動了整整一年后,袁亞湘終于重新跨入了校門。
他畢竟是農民的兒子,1976年高中畢業(yè)后,他又回到了那塊辛勤耕耘過的熟悉的土地上。繁重的體力勞動磨練了他的意志和毅力,也培養(yǎng)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
白天,他在田間地頭拼命干活;晚上,他把自己關在小房里“熬燈油”,用那阿拉伯數字去編織色彩斑斕的夢。
一次,他偶然看到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一連幾個晚上睡不著覺。數學家陳景潤那個“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質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質數的乘積之和”的證明,一下子上居世界領先地位,令他驚嘆、振奮不已。
“我也要像陳景潤叔叔那樣,拿下世界第一?!边@話出自一位15歲農民兒子之口,在當時誰都覺得是幼稚可笑的夢想。誰料到,時隔13年,這夢想成了實實在在的事實。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這真是天賜良機!“無論如何,我要征服你!”亞湘要破釜沉舟,孤注一擲了!
他邊勞動,邊復習,沒日沒夜地干了一個多月。他成功了!他的考分遠遠超過了北大和清華的錄取分數線。但為了萬無一失,他填報的第一志愿是分數線低一些的湘潭大學,他成了該校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yè)的一名新生。從此,他如魚得水,盡情地翱游在數學的海洋中。
在湘潭大學校史和招生簡章上,有一行赫然顯目的文字:湘大這座全國重點高等學府,培養(yǎng)了以袁亞湘為代表的一批拔尖人才……
袁亞湘不愧是湘大的驕傲。他品學兼優(yōu)在湘大傳為佳話。1981年,他被團湖南省委授予“湖南省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82年,他被國家教委、團中央授予“全國三好學生”稱號,并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1年,湘大分了幾個公費去日本留學的名額,袁亞湘理所當然是首選人物。這是個再好不過的機會了。出人意料,袁亞湘婉言謝絕了學校的好意。他說:“進入認識世界的自由天地需要扎實的知識基礎,我現(xiàn)在還沒拿到入場券。我相信,等我有了扎實的基礎,我會到世界一流的學府去深造?!睙o論多少人勸說,多少人惋惜,袁亞湘仍一頭扎在湘大數學樓的教室中。
錄取通知0001號
1982年2月,袁亞湘接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部發(fā)來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通知書編號為0001。
“1”是最小的數字,這究竟是中科院本年度研究生第一位錄取者,還是另有其因,筆者無法考究。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他是湘大乃至湖南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被中科院計算中心錄取的研究生,能在中國一流的數學家身邊學習是他的一大愿望。
他成了中國數學權威馮康教授的弟子,他欣喜若狂了!
僅用半年時間就學完了規(guī)定的所有科目,獲得了碩士研究生學位。
國際數學界知名人士來中科院進行學術交流,發(fā)現(xiàn)袁亞湘才思敏捷,用英語一連問了好幾個數學難題,他都用英語對答如流,外國專家連聲“OK!”臨走時丟下一句話,“有本事,請到劍橋來?!?/p>
此時,中科院已有意讓袁亞湘出國深造。留學有兩條路供他選擇:“一是去美國,可以免考入學,中國提供留學的全部費用;二是去英國,入學要通過嚴格的考試與考核,條件苛刻,但錄取后由英方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為了試試自己的實力,為了節(jié)約國家資金,袁亞湘知難而上,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后者,因為他深信,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征服劍橋的中國人
1982年11月,在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系,鮑爾教授雙手緊緊地握住袁亞湘的手,歡迎這位來自祖沖之故土的博士研究生。當時年僅22歲的袁亞湘心潮起伏:面前的這位導師是國際計算數學界大名鼎鼎的權威,這里曾是牛頓的搖籃。
劍橋的星期天是非常清靜的。所有的商店都不營業(yè),戲院和大部分電影院也一樣。人們歡天喜地去郊外“journey”。袁亞湘卻封閉了自己的外在空間,埋頭在試驗樓,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他只和計算機同在。有時一杯開水,幾個面包,便是他一天的美餐。直到現(xiàn)在,袁亞湘仍念念不忘那“臥薪嘗膽”的滋味。
1984年4月,劍橋大學開始了兩年一次的J.T.NIGHT獎(數學學部研究生論文競賽獎)評選。袁亞湘覺得這是檢驗自己學業(yè)的好機會,便遞交了論文。幾周后的一天,他一走進教室,同學們便包圍了他,哄嚷著要他晚上舉辦“Party”。鮑爾教授笑著告訴他:“你獲得了本次J.T.NIGHT頭等獎,往年頭等獎常是兩人并列,這次只有你獨占鰲頭。”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短短的幾年里,袁亞湘先后完成了16篇具有世界水平的論文,還多次應邀參加國際會議。在他取得博士學位之前,就被破格選進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姆學院任研究員。按常規(guī),博士中的優(yōu)秀者才有希望獲得這一席位,通常只有教授一級的人才有資格,而袁亞湘接到聘書的這天恰好是他25歲生日。1986年5月,他順利地通過了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鮑爾導師這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國際計算數學界權威人士深有感慨地說:“在所有的學生中,袁亞湘是出類拔萃的?!?/p>
月是故鄉(xiāng)明
在劍橋,袁亞湘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都是相當優(yōu)越的。他有兩個辦公室,在全英留學生中,他是“大亨”。他的妻子已到倫敦與他團圓。這一切都散發(fā)著迷人的誘惑。
1988年9月,當袁亞湘在菲茨威廉姆學院任研究員的期限快要到的時候,好心的鮑爾導師對他說:“你的研究員任期滿后,還可以繼續(xù)延長合同?!睂熣嫘南M芰粝?,甚至可為他夫妻辦好加入英國籍的一切手續(xù)。
夜幕降臨了。袁亞湘漫步在卡姆拉河畔,細細回味在英國6年的學習和生活。今天導師提出來的選擇,他認真地思考了很多。
他知道,祖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母親在召喚他!6年來,他遠離祖國和親人,在異國他鄉(xiāng)默默尋找、苦苦追求著的不正是“報效祖國”四個大字么?”
第二天,他非常冷靜地對鮑爾導師說:“我是中國農民的兒子,在我的感情上月亮還是故鄉(xiāng)的更圓,河水還是家鄉(xiāng)的最甜,我要為我的國家效力。”
看到他的堅定決心,通達的導師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導師把自己珍藏的一本書鄭重地遞給他:“1982年,我訪問你的國家時,華羅庚先生把他的這本著作《優(yōu)選法》送給了我,我想,它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边@本書雖然不厚,但袁亞湘捧在手里卻感到沉甸甸的。他想,數學界老前輩華羅庚先生當年不正是在海外修學后回祖國奉獻的嗎?
橫越歐亞大陸的波音747客機徐徐降落在中國大地上?;貋砹?,這片魂牽夢縈的土地!袁亞湘心潮翻滾。他又走進了那闊別6年的計算中心試驗樓。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袁亞湘的研究更如魚得水。短短的兩年,他發(fā)表了4篇論文。在《變尺度算法的理論性質》論文中,他證明了“一類尺度算法的最小Q——階收斂因子為1”的理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證明這一結果的人,在“無約束優(yōu)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1988年歸國不久,他被定職為研究員,成為當時中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1989年,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199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袁亞湘被授予博士導師資格,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博士導師。我國著名數學家馮康教授評價他“在‘非線性最優(yōu)化的和理論和算法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國際上的公認?!?/p>
腳踏東西兩半球
1990年9月,袁亞湘應邀去美國講學。坐在飛機上俯視遼闊的世界,袁亞湘神情坦然而自豪。8年前,他跨過英吉利海峽,、臥薪嘗膽地從西方文明中吸取力量。關山重重,時光匆匆,今天,他已是中國年輕的數學家,將代表中國到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學和西北大學等馳名世界的高等學府講學和訪問。
他該揚眉吐氣了,但要憋足勁。這位年輕的中國使者,將在號稱世界第一的國度,面對那些不同膚色和充滿疑竇的目光,真得需要超人的學識和膽量。
海倫說過:“當一個人感到有一種力量推動他去翱翔時,他是決不應該去爬行的。”袁亞湘正是在大志的激勵下,突飛猛進地走向世界。在英國留學期間,他的多篇論文就發(fā)表在國際性雜志《數學規(guī)劃》和美國權威雜志《數值分析》以及英國的數學雜志上。1987年起,他被聘為英文版《計算數學》雜志的編委。1990年,他被聯(lián)合國認定為青年科學家,為中國第一人。
美國數學界的學者對袁亞湘的這次來訪印象極深,因為這位中國學者太年輕了!但他在講堂滔滔不絕的演說,卻語驚四座!
海德堡大學是聯(lián)邦德國最古老的大學,能來這里訪問和講學者都不是等閑之輩。1992年7月,她向這位中國最年輕的數學家展開了雙臂,把他擁進了自己的懷抱。半年講學,這位東方人的智慧在西方土地上淋漓盡致得以發(fā)揮。
除了講學之外,袁亞湘還7次應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在東半球和西半球之間穿梭……
20歲出頭的袁亞湘已名揚海內外,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永遠不會自滿。他很贊賞拉魯拉斯那句名言:“我們知道的東西是有限的,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是無窮的?!彼枰ㄟ^堅持不懈的努力達到自己所追求的新的高度。
(劉宇摘編自《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