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寧
1987年4月,一位美國編輯朋友約我到紐約去玩,車開到新澤西州他妻子的故鄉(xiāng)時,天色晚了,我們就在他妻子小時候的鄰居海倫夫婦家過夜。海倫先生今年80歲,海倫夫人81歲了,這一家要算我在美國見過的最窮的人家。他們有自己的房子,也有一輛汽車,這是絕大多數(shù)美國家庭都有的。老夫婦非常熱心,我們洗完澡,他們已經(jīng)煮好咖啡,斟滿檸檬汁、桔汁,端出蛋糕。我們一邊吃茶點,一邊海闊天空地聊起來。高興處,老兩口竟一起高聲唱起歌來。臨別,海倫夫人把我拉到一邊,遞給我一個小包,里面是一條小金鏈,要我轉(zhuǎn)贈給妻子,我望著老夫人一雙真誠的眼睛,知道拒絕會傷她的心,就收下了。
陌路相逢、熱心相助的事,我在加拿大也遇到過。1987年8月,我同三個中國留學(xué)生租了一輛小汽車,帶了一頂帳篷,去加拿大玩。當我們到達首都渥太華附近的黑湖風(fēng)景區(qū)宿營地,已經(jīng)晚上十一點了,我們把車開進樹林里的一個宿營位置上,摸黑搭起帳篷來。正干著,一輛汽車燈光向我們的帳篷射過來,是住宿在旁邊的兩位男人來幫忙了,一個幫我們搭帳篷,一個抱來自己的木柴幫我們點起篝火,而他們的妻子忙著為我們燒茶切蛋糕,蛋糕上還加了奶油和他們在附近林中采來的野漿果。喝著熱茶,烤著篝火,吃著蛋糕,我們倦意寒意全消。這兩對夫婦是從蒙特利爾帶孩子來這里野營度假的。第二天清晨,我們便拔營上路了,他們還在睡夢中,就這樣相逢又分別,來不及告辭,也沒有留下通訊地址,但他們的熱心,卻長留在我的記憶中。
美國人對生人如此熱心,而與熟人相處,則很注意分寸,注意保持適當?shù)木嚯x。
在美國,即使是在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也不能問人家工資多少、多大年紀、身上的新衣服多少錢買的。每到周末,同事告別時都會互道周末愉快,但沒有人打聽周末要到哪兒去。
美國的一般人家,除怕養(yǎng)的狗誤傷行人,一般是不筑圍墻和籬笆的,但鄰居之間極少串門聊天。有事要與鄰居說,只是打個簡短的電話。上下班或散步遇見,就同陌路人一樣問一聲好。
美國鄰居上門的唯一機會是萬圣節(jié)前夕,10月31日晚上,俗稱鬼節(jié)。這一天,各家的孩子們或著節(jié)日盛裝,或扮上鬼臉,戴上面具,提著一個口袋,挨門挨戶敲門,按古老風(fēng)俗喊一聲:“接待還是搗蛋!?”主人便趕緊給糖果,以敬鬼求吉祥。
美國人的生活靠自己奮斗,不會因為人熟了就什么都幫你干。為哥們兒義氣而放棄原則觸犯法律的事不多。你給老板干活,老板付你工資,其他就不管了,要靠你用掙來的錢去自己買。一個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不久的家庭,要求老板給解決住房,美國人大惑不解,臺灣人則笑這一家“靠組織靠慣了”。
在美國的校園里、汽車上,常見到許多美國人特別是青年人頭戴著耳機,聽音樂,臺灣人把它叫做“隨身聽”?!半S身聽”能流行起來,固然同美國人珍惜時間有關(guān),但主要還是因為美國人熟人見面也沒有多少話,不喜歡聊天。
許多有孝心的中國留學(xué)生,在美國比較安定之后,都希望把父母接來,享兩天清福,誰知大多數(shù)父母來后不久就吵著要回去。文字不通、出門困難,兒女又忙于工作,老人在家無事可干,度日如年,這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美國一些接人待物的習(xí)俗,老年人不理解,接受不了。例如,老母親從國內(nèi)來美國,兒子夫婦兩人都到機場去接。老母親幾年來見兒子,很想在小汽車上同兒子好好說說話,兒子開車,自然當媽的想坐前排。誰知兒子點名讓兒媳婦坐自己身邊,兒媳婦也早把后排車門打開,請媽媽后排坐。老太太一見,暗自神傷:“這兒子心中哪兒還有媽!”其實,美國的小汽車習(xí)慣于請客人坐后排,比較安全,也省事。又如,父母到美國不久,兒子請美國同事聚會,并留客人吃飯。兒子對父母說:“等飯菜做好,我給你們端上來,二老就不必下樓與大家一起吃了?!备赣H一聽,勃然大怒:“你怕爹媽丟了你的臉!?”兒子怕父母不習(xí)慣用刀叉,在朋友面前出洋相,固然是事實,而按照美國習(xí)俗,兒女請朋友聚會,一般也的確不請父母參加。兩代親人之間,很少干預(yù)私事。
在美國,人情比較淡薄,尤其表現(xiàn)在熟人和親戚之間。一位臺灣教授的夫人,來美國探望丈夫,她對我說,當年丈夫要回臺灣工作,我很舍不得美國優(yōu)裕的生活,但也真受不了美國淡薄的人情,最后還是下決心回臺灣。她感慨,這些年,臺灣經(jīng)濟發(fā)展了,人們有錢了,但人情卻越來越淡了。
(李俊摘自《現(xiàn)代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