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海
20多年前,在西北黃土高坡的一個農(nóng)家小院里,屋前屋后都種著向日葵。這家的小主人,辛勤地給它們澆水、施肥,盼望它們快快長大,好早一點品嘗香噴噴的葵花籽。
小主人到了10歲那年,常常對著向日葵出神,有一天,他向父親提了一個憋了很長時間的問題:“爸爸,為什么向日葵的臉總是朝著太陽呢?”
父親一怔。搖搖頭,笑了,親熱地拍了拍他的后腦勺,“這娃兒!”
……
向日葵花開花落。一晃20多年過去了。當年父親解答不出的問題,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屬于小小的常識。今天,他已成為中國研究向日葵的專家了,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的副研究員劉公社。
來自農(nóng)家的大學生
許多人開玩笑說,劉公社不像一個學者,倒像一個青年農(nóng)民,即使那副套著光圈的近視眼鏡,也不能給他增添幾分學者風度。他聽到這話總是莞爾一笑。的確,20多年黃土高坡上的農(nóng)家生活,鑄就了他的氣質(zhì)和性格。他沒有絲毫的做作與矯情,就像隨處可見的向日葵,普普通通,實實在在。
劉公社1958年生于陜西涇陽。那年,正是被貧困壓抑許久的中國人做出許多荒唐事的年代。他的父母為他取了一個虔誠的名字。他生下來不到一個月,母親就撇下他,上山大煉鋼鐵去了。他被托給村里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撫養(yǎng),羊奶和小米粥代替了母親的乳汁。三年困難時期,野菜加面糊糊,劉公社頑強地活下來了。(有一次他拉肚子,差點死了,母親每每想起這些往事就要流淚)
1965年,劉公社該上小學了。但是他兄妹6個,家境貧寒,父母實在拿不出錢來。7歲的他扎在母親懷里哭鬧著要去上學。母親咬咬牙,把一對不知傳了多少代的手鐲子當?shù)?,換來幾塊錢交了學費。小小年紀,他已明白生活的艱辛,所以他學習格外用功。
到他上中學的時候,家里實在無法支撐了。他只好在假期里跑到西安、咸陽打短工,拉板車,挑土筐,搬磚瓦,什么都干。別人嫌他力氣小,不愿和他合伙干,他就單獨干。為了掙足學費,他幾乎把命都豁上了。有一次他幫供電公司拉電線,從5米多高的電線桿上摔下來,大腿骨折,一個多月臥床不起。腿傷剛好,他又跑到工地上。又有一次,他不小心觸電了,頓時兩眼什么也看不見了。萬幸的是,一個星期以后,他雙目復明。他右手的無名指在干活中被砸傷,至今仍不能伸直。
盡管生活艱難,劉公社的學習成績在中學里始終名列前茅。1977年,高考恢復的消息傳到鄉(xiāng)村,父母和鄉(xiāng)親們都說:“公社這娃兒可有出頭的機會了!”他們盼望他遠走高飛,離開這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涯。出乎人們意料,劉公社報考的是西北農(nóng)業(yè)大學。他的同學聞訊苦苦相勸:“你真癡??即髮W就是要跳出土窩窩,考上農(nóng)大,畢業(yè)后還不是和土坷垃打交道?”劉公社卻矢志不改。他說:“我從小的理想就是當個農(nóng)業(yè)技師。我知道西安比咱們縣城好,北京比西安好。我也知道干農(nóng)業(yè)辛苦??墒窃蹅儑?0%的人都在農(nóng)村呵。咱們這兒窮,還有許多偏僻地方更窮,連飯都吃不飽。為什么窮?就是缺乏科學技術(shù)。有好多農(nóng)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機耕,不懂得使用化肥和農(nóng)藥,更不懂雜交育種。農(nóng)業(yè)上不去,國家也富不了。咱是農(nóng)民的兒子,咋能忘了這個道理?”
劉公社如愿以償,考入西北農(nóng)業(yè)大學。
在異國的土地上
1982年,劉公社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國家公派赴法國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就讀于法國克勒蒙費朗第二大學生物系。他是這個大學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說來也巧,劉公社的研究課題正是兒時與他終日相伴的向日葵。一進入這個研究領(lǐng)域,他馬上發(fā)現(xiàn)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向日葵的適應性很強,世界各地到處可見。向日葵耐鹽堿,糧食不能生長的土地上,它也能開花結(jié)籽。向日葵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因而受到各國的重視。在西歐諸國,向日葵的結(jié)籽率高達70~80%,而在我國只有20~30%。怎樣提高向日葵的結(jié)籽率呢?劉公社潛心鉆研,苦苦思索著。
在法蘭西共和國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歷史的遺跡和現(xiàn)代的游樂場所。在法國留學的日子里,劉公社隨導師跑遍了大半個法國。但是他無心光顧巴黎、里昂、馬賽等大城市,無心瀏覽那里的名勝古跡,而是到處走訪法國農(nóng)家,汲取他們種植向日葵的經(jīng)驗,收集資料。他最大的樂趣,就是鉆在實驗室里,守著那些瓶瓶罐罐,一頁頁地填寫實驗報告。
由于他刻苦用功,1983年8月,他僅用一年多時間通過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他的畢業(yè)論文發(fā)表在法國《世界農(nóng)業(yè)》雜志上,受到同行的好評。爾后,他繼續(xù)攻讀植物生理學,1986年8月又獲得博士學位。
在他回國前夕,他的導師鄭重地向他提出請求:“劉,我希望你能留在法國,我們一起搞研究?!眲⒐鐡u了搖頭:“不,我必須回去。”導師說:“我不勉強你。只是希望你再好好考慮一下。”
晚上,劉公社夜不成寐。一幕幕往事浮上心頭。離開祖國好幾年了,這些往事還是那么清晰。他想起他的大嫂。當家里無錢供養(yǎng)他上中學的時候,剛過門的大嫂跑回娘家,向親戚們一毛一毛地借錢,甚至把娘家因為她懷孕送的幾個雞蛋賣掉,為小叔子湊足了一個學期的學費。他想起他的老師。在他住校期間,整天啃窩頭,喝涼水使他拉肚子,臥床不起,是他的班主任老師送他去的醫(yī)院。此后,班主任經(jīng)常請他去吃飯,有時塞給他一個熱乎乎的熟雞蛋。班主任家境貧寒,自己從來不舍得吃一個雞蛋呵。高考恢復的消息,就是班主任老師派人走了幾十里通知他的,他怎么能忘了這些親人啊。他想,如果沒有他們,沒有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哪有我的今天!我去法國留學的花費,是靠多少父老鄉(xiāng)親省吃儉用來支付的啊。他們眼巴巴地盼望我學成歸國,傳播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我怎么能傷他們的心呢?
第二天一早,他來到導師的辦公室?!爸x謝您的厚愛,我必須回去,主意已定。我的祖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很落后,我負有一份責任?!睂熣f:“劉,我尊重你的選擇。你在法國留學幾年,沒有盡心游覽一番,回國前我愿陪你到處走走?!?/p>
劉公社又一次婉言推托。他歸心似箭,恨不得早日飛回祖國,開展他的向日葵研究。
從零開始,邁向世界先進水平
劉公社回國后被安排在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繼續(xù)開展向日葵研究。說句實話,中國過去對向日葵重視不夠,僅在個別地方人們對向日葵的群體品種進行過一些研究。因此,劉公社是中國第一個系統(tǒng)的、用現(xiàn)代生物科學技術(shù)來研究向日葵的人。這就是說,他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植物所給了他一間12平米的舊庫房當他的研究室。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自己動手清除庫房雜物,粉刷墻壁,安裝水、電、暖氣,登著三輪車采購實驗用品和設(shè)備。他風趣地將這稱為“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就在這間既是實驗室又是辦公室的小屋里,他邁出了為國爭光的堅實腳步。
以往的國際向日葵會議,中國沒有代表參加。因此有的外國人挖苦說,中國不能生長向日葵。自劉公社回國后,在他的呼吁和推動下,我國的向日葵研究正式列入課題。1988年7月,在南斯拉夫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中國首次參加,去了7位代表。在2000多篇論文中,劉公社的題為《生物技術(shù)在向日葵改良中的作用》和《Y——分枝基因在向日葵中的表現(xiàn)》兩篇論文脫穎而出,均在大會上獲獎。特別是他宣讀第二篇論文時,會場座無虛席,散會后許多專家和農(nóng)場老板圍住了他,向他請教。與會者一致公認,劉公社的部分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具有領(lǐng)先地位,因而他被推舉為大會量年輕的執(zhí)行主席。
在這次會議中,劉公社和他的法國導師相遇,導師對他回國后不到兩年時間作出這樣的成績,感到驚訝和高興。這位在國際向日葵研究中取得最高成就,被公認為發(fā)現(xiàn)向日葵雄性不育的鼻祖,擁抱著劉公社說,太陽不光是從美國升起(指美國曾處于領(lǐng)先地位),也能從法國和中國升起。
國際向日葵會議結(jié)束后,劉公社沒有在國外多呆一天,風風火火趕回北京,一頭鉆進實驗室。1989年8月,他的又一篇論文《向日葵懸浮培養(yǎng)再生植株》發(fā)表。這是他在國際上首次利用細胞懸浮培養(yǎng)方法得到向日葵幼苗。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是他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心血換來的啊。為了進行試驗,他不知有多少天沒有回家,吃住在實驗室里。當同事們向他慶賀時,他說:“我現(xiàn)在身后總感到有股壓力。一是國家為了培養(yǎng)我,花了很多錢,我怎樣才能對得起國家。二是向日葵的研究,我們起步太晚,和先進國家競爭太不容易了。”
自信而又勤勉,誠懇而又實在,這就是他的風格。
青年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當記者采訪劉公社,問及他的理想時,他淡淡地說:“可能有人會說我境界不高。我的理想就是讓中國的向日葵結(jié)更多的籽?!彼睦硐耄瑯闼囟謭?zhí)著,八匹大馬也拽不動。今年北京發(fā)生暴亂之后,他作為青年學者赴國外完成國際性合作項目。在國外期間,他接到好幾個電話,其中有的是他的朋友打來的。他們勸他留在國外,說現(xiàn)在他的一些同學在國外都混得不錯。他斷然拒絕了。他對著話筒說:“我雖然不是共產(chǎn)黨員,但我是中國人。我的信仰就是熱愛祖國,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就像葵花永遠向著太陽一樣。人各有志,各走各的路吧?!?/p>
目前劉公社在為他的新實驗室而奔忙。由于他在向日葵研究中的成就,由于生物技術(shù)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科學院植物所正式委托他籌建“生物技術(shù)發(fā)展實驗室”。劉公社為此興奮不已。好家伙,新實驗室將有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將坐落在風光秀麗的香山植物園內(nèi)。和他原來的舊庫房相比,真是鳥槍換炮嘍。他磨拳擦掌,準備大干一番。
只是他的住房摻了點。一家三口至今擠在一間小平房里。單位為照顧他要來的一套兩居室住房,不知為什么分給了別人。據(jù)說上邊有人說了話,住房就張冠李戴了。有人為他鳴不平,勸他去“鬧一下”。他笑著拒絕了,自我解嘲地說:“面包會有的?!睂σ粋€把生命都將獻給向日葵研究的青年學者,將擁有400平方米的實驗室,他還在奢求什么呢?
他相信中國會一天比一天好,就像他相信葵花永遠朝著太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