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15日,孟加拉、菲律賓、扎伊爾、海地等7個世界上最貧困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吃了一頓“憶苦飯”。每位代表面前只有米飯團、蔬菜餡餅和一點點干果,價值不過20法郎。這和在盧浮宮里密特朗總統(tǒng)招待布什總統(tǒng)、撒切爾夫人、宇野首相等7個工業(yè)最發(fā)達國家首腦的晚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一天,是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日,7個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的首腦在這里開會;7個最貧困國家的代表也開設(shè)了一個講壇,專門討論背在他們身上的債務(wù)問題。
幾家歡樂幾家愁。貧困國家代表的“憶苦飯”,雖然未必能喚起發(fā)達國家首腦們的惻隱之心,但為了表示他們自己的氣節(jié),為了表示他們對當今世界的清醒頭腦和理性認識,還是值得贊許的。特別是同那些自己的國家本來很窮、但到了富國面前非要打腫臉充胖子不可的人相比,就更顯得不同凡響了。
人們還記得,去年河南某地召開貧困縣工作會議的時候,一些縣的書記、縣長、貧協(xié)主席競相爭坐高級豪華轎車參加會議。會場內(nèi)討論的是如何脫貧問題;會場外,各種名牌轎車則爭奇斗艷。如果當時各個縣的“大老爺”們能有7個貧困國家代表在巴黎吃“憶苦飯”的意識,相信就不會出現(xiàn)此等咄咄怪事了。
窮,本來不是什么好事,但如果連窮也不敢承認,連窮人危機意識也沒有,那就更不是好事情了。
我們的國家本來是很窮的。但這些年來,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人)很不愿意說窮,他們不僅追求超前的高消費,連牙膏、香皂、殺蟲劑、手紙都要用進口的,而且極不愿意聽別人敘述舊社會的苦難光景。有時做父母的給兒女講一點過去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孩子們馬上就會說:“都80年代了,別提那一套了?!焙孟裎覀冋娴囊呀?jīng)富起來了,好像真的用不著再講艱苦奮斗了。
像“文革”期間那樣,搞形式主義的“憶苦飯”,越是過年過節(jié),越要吃糠咽菜,當然沒有必要。但是,為了讓人們了解現(xiàn)實,了解生活在邊遠山區(qū)的人民還很貧困,甚至還不得溫飽,從而喚起人們的清醒認識(即使身處巴黎也要吃一吃“憶苦飯”),還是很有必要的。
治國也好,治家也好,料理個人生活也好,無非是收入和支出兩筆帳。收入得多,支出得少,日子就富裕;收入得少,支出得多,日子就虧空。從社會財富來說,積累得多,消費得少,國家就富了;從個人的光景來說,消耗小于所得,個人就富了。迄今為止,尚不知世界上哪些國家不是這樣富起來的,哪個富翁不是這樣發(fā)起來的!設(shè)想一下,如果我們的老祖宗都是掙一個花兩個的人,都是寅吃卯糧敗家子,那么在今天的華夏大地上,豈不是白茫茫一片!再設(shè)想一下,現(xiàn)在城市里結(jié)婚的小兩口,一入洞房就是幾大件齊全,就全部實行“現(xiàn)代化”,就美滋滋地躺在席夢思床上,—如果他們的父母沒有積蓄,留給他們的只是一大堆欠賬,他們能達到這個水平嗎?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些人的“兩筆帳”并不清楚,消費常常大于支出,于是采取非正常手段侵犯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利益,造成偷、搶、騙、詐等犯罪行為。這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積累財富、艱苦奮斗,頗似逆水行舟,比起順流而下自然要困難很多。但唯有這樣,國家才能富足、安定,人民方能富裕、幸福!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朝的張文節(jié)尚且知道這樣教學育人,我們今天有些做家長的比起張文節(jié)卻相差甚遠。他們一開始就給兒女安排高水平的消費,要星星不給月亮,像“小皇帝”一樣地捧著。殊不知,這是在兒女身上埋下了禍根,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勤儉是我們的傳家之寶。如果說我們在四化建設(shè)中,許多東西要引進,要向洋人學習,那么勤儉與艱苦創(chuàng)業(yè)這一條是不需要引進的。在先輩的遺產(chǎn)中,克勤克儉的生動事例,比比皆有,俯拾即是。別人在燈紅酒綠、高度發(fā)達的巴黎尚不忘吃“憶苦飯”,以時刻警醒自己,我們則更不能忘卻和丟掉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否則,國家繁榮無望!民族昌盛無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