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 余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幼年時聰明好學(xué),才智過人。大約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進入家鄉(xiāng)——四川眉山壽昌書院讀書。他的老師劉微之是一位學(xué)識淵博的先生,不僅能教史書,而且會吟詩填詞;為了引起學(xué)生們的興趣,他常常將自己寫的詩詞讓學(xué)生品評并現(xiàn)身說法地教他們怎樣寫詩作文。
有一天,劉微之作了一首《鷺鷥》詩,自己十分滿意,便拿到學(xué)生那里,抑揚頓挫地高聲吟誦起來。學(xué)生們一個個恭恭敬敬地聽老師誦詩。雖不十分懂,但這是老師寫的,而老師又那么得意,自然是一首好詩,所以都極口稱頌。只有蘇東坡弟兄倆,覺得詩雖好,但結(jié)尾兩句還需修改。老師問:“你有什么意見?提出來一起斟酌?!?/p>
“先生,我想這最后兩句……”此時,東坡已考慮成熟,他恭敬地站起來,吟著老師寫的最后兩句詩:“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fēng)斜”,“先生,這雪片是不是指鷺鷥身上落下來的羽毛?”
“是,你說得對?!?/p>
“那么,羽毛怎么逐風(fēng)斜呢?”
“嗯,這……”老師一下子被東坡問住了,他想了想,說:“我不過是想用一個‘逐字,顯示羽毛的動態(tài),描摹出美的意境?!?/p>
老師這樣的解釋,東坡以為還不能說明問題,他很有把握似地說道:“鷺鷥被漁人忽然驚起,這驚起時掉落的羽毛,不可能隨風(fēng)斜斜地飄去。”
“唔,唔。”老師聽了,沉吟不語。隔了一會兒,他問東坡道:“依你看,這兩句應(yīng)如何改呢?”
東坡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水邊,常有蒹葭(即蘆葦),白鷺驚起,那雪一般的羽毛,定會落在翠生生的蒹葭之上……
未等東坡說完,老師似有所悟地接過話頭說:“有道理,這樣一來,白色的羽毛,翠綠的蒹葭,色彩對照鮮明……”
東坡?lián)屩f:“所以,把‘雪片逐風(fēng)斜改為‘雪片落蒹葭,這樣更好一些?!?/p>
好一個“雪片落蒹葭”,劉微之頓覺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清新的畫面: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蒹葭,著一“落”字,與“雪片”呼應(yīng),現(xiàn)出紛紛揚揚之狀,而將“風(fēng)斜”換作“蒹葭”,那江畔茂密的蘆葦,也就鮮明地呈現(xiàn)在詩中了。
(摘自《晶報》)
(以上文章均由白長摘編)
(插圖:晁錫弟)
(本欄編輯秦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