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yè)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并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jié)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據(jù)傳,有一次大發(fā)明家愛迪生滿腹怨氣地對愛因斯坦說:“每天上我這兒來的年輕人真不少,可沒有一個我看得上的。”“您斷定應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標準是什么?”愛因斯坦問道。愛迪生一面把一張寫滿各種問題的紙條遞給愛因斯坦,一面說:“誰能回答出這些問題,他才有資格當我的助手?!?/p>
“從紐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愛因斯坦讀了一個問題,并且回答說:“這需要查一下鐵路指南?!薄安讳P鋼是用什么做成的?”愛因斯坦讀完第二個問題又回答說:“這得翻一翻金相學手冊?!?/p>
“您說什么,博士?”愛迪生打斷了愛因斯坦的話問道?!翱磥砦也挥玫饶芙^,”愛因斯坦幽默地說,“就自我宣布落選啦!”
這兩位科學巨匠的對話是發(fā)人深思的。愛迪生是專攻應用技術的“發(fā)明大王”,他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fā),要求助手有廣泛的知識,對各種常用的數(shù)據(jù)資料能誦背如流,據(jù)說他的招考試題有時多達一百三十個。而愛因斯坦是專攻理論物理的“開拓大師”,他從自己的切身體驗出發(fā),強調的不是死記住一大堆東西,而是要能靈活地進行思考。
愛因斯坦善于抓住每一個時機進行有效的思考。有一次,他與一位朋友約會,朋友沒有按時到達,他便不停地來回踱步,思考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半小時后,那位朋友匆匆趕到,抱歉地說:“對不起,耽誤您的時間了”。愛因斯坦卻得意地說:“我得感謝你呢,這段時間沒有浪費,我已經(jīng)思考出來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