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民
我國的民間音樂,同我國的文學、繪畫、戲劇等一樣,是一座絢爛多姿的藝術百花園。民歌,就是根植于中華民族豐潤的藝術沃土中的一枝燦爛奇葩。
民歌源于生活。自古以來,廣大勞動人民用民歌的形式藝術地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愛憎,抒發(fā)內(nèi)心感情。正如我國古代音樂專著《樂記》的《樂本篇》概括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p>
我國的民歌繁花錦簇,豐富多彩。遠自先秦,近至如今,各地區(qū)各民族勞動人民在對本地區(qū)本民族產(chǎn)生的民歌不斷豐富、不斷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同自己的生活習俗、地域特點、風土人情相適應的藝術風格,從而構成了我國民歌千姿百態(tài)、萬卉爭芳的藝術特點。從詩經(jīng)、楚辭、樂府詩歌到散曲、小曲,直至近代民歌,我國民歌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藝術傳統(tǒng)。隨著對文化藝術遺產(chǎn)的不斷挖掘和文藝“百花齊放””方針的深入,民歌藝術一定會帶著其本地區(qū)本民族的特色,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歌唱自己家鄉(xiāng)的山川大地,描述日常生活的景致情趣,是我國民歌的一個突出特點。我國勞動人民具有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贊美自己故鄉(xiāng)的傳統(tǒng),這在民歌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歌曲那悠長舒展的旋律——優(yōu)美動聽地傾吐出人們對“青山綠水實在好,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沂蒙山由衷的贊頌。再如陜北民歌《趕牲靈》,歌曲風趣、詼諧,生動地勾勒出一個頑皮、天真、多情、活潑的小姑娘形象。
控訴舊社會的罪惡,揭露剝削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壓榨,揭示舊社會廣大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是我國民歌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如流傳在我國陜北、山西、內(nèi)蒙一帶的民歌《走西口》,其中一段唱道:“咸豐整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錢的糧滿倉,受苦人真可憐?!备枨男扇缙缭V,凄涼哀婉,描繪出陜北山西一帶的窮苦百姓,災荒年間無以為生,紛紛到內(nèi)蒙河套地區(qū)一帶謀求生路、顛沛流離的悲慘情景。又如江蘇民歌《月兒彎彎照九洲》,陜北民歌《水淹西包頭》等等,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我國民歌中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追求美好的愛情生活、反抗封建禮教,歌頌純貞愛情的歌曲。如陜西民歌《藍花花》,歌曲以奔放的旋律,執(zhí)著的語言,歌頌了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的青年女子藍花花。歌曲產(chǎn)生于封建禮教嚴重束縛婦女、摧殘婦女身心的時代,藍花花的形象無疑已成為人民群眾渴望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寄托。
隨著我國民主革命斗爭的發(fā)展,在革命根據(jù)地產(chǎn)生了大量的革命民歌。這些革命民歌緊密配合我們黨的戰(zhàn)略部署,起到了成為鼓舞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如根據(jù)江西民歌中的“小調”、“錦歌”改編的《送郎當紅軍》,根據(jù)鄂豫皖民歌“八段錦”改編的《八月桂花遍地開》,根據(jù)陜北民歌“打黃羊調”改編的《擁護解放軍》,陜北道情《土改翻了身》等等,已經(jīng)成為革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民歌藝術世代相傳,對后代人不斷進行著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也為其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說過:“我從兒童時代就裝滿了一肚子俄國民歌的出奇的優(yōu)美的音調,因此我極端愛好俄國靈魂的每一種表現(xiàn)。”“我開始寫的時候,往往打定主意要利用一兩首民歌?!蔽覈鴤ゴ蟮娜嗣褚魳芳衣櫠①呛5脑S多不朽之作,如聶耳的《大路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中的《河邊對口唱》、《黃水謠》、《保衛(wèi)黃河》等等,都從民歌中汲取了豐富的素材。有些由民歌取材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已經(jīng)深入人心,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我國的民歌內(nèi)容極其廣泛,風格多種多樣。表現(xiàn)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訴諸生活哲理的,描繪生活小景的,抒情的,歡快的,悲涼的,高亢的……就象一座琳瑯滿目的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