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
鄧拓同志一向以博學多才著稱。人們問鄧拓的學識從哪里來,他打了個比方說:“你看農(nóng)民出門,總隨手帶個糞筐,見糞就撿,成為習慣……積累知識,也應該有農(nóng)民撿糞的勁頭。”這話,又通俗又形象,道出了做學問的訣竅。
撿糞,就要不嫌麻煩,隨身帶糞筐。唐朝著名詩人李賀,才華橫溢,死時僅二十七歲,卻給世人留下二百多首詩,被人們譽為“鬼才”。據(jù)說,李賀騎驢外出,總是背著一個“破錦囊”,觸景生情,“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他的許多詩,便是這么寫出來的。這“破錦囊”,不就是“糞筐”嗎?在二十世紀的今天,人們的“破錦囊”變成了筆記本。斷手再植專家陳中偉就總是隨身帶著筆記本。他說:這習慣是從他的老師—葉衍慶教授那里學來的。葉衍慶教授查病房時,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總是隨手記在筆記本上。陳中偉呢?跟老師交談時,有什么收獲,也隨手記下。他覺得這是良好的治學習慣,不然,“老師有深刻體會的經(jīng)驗之談,往往象在汽車上看風景那樣,一晃而過?!?/p>
要撿糞,光是背著糞筐還不行。眼睛還要不斷搜索,要善于發(fā)現(xiàn)路邊、草叢、河旁、房前屋后的牛糞、豬糞、馬糞、驢糞。不然,是撿不到糞的。相聲演員馬季就常常處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狀態(tài)。有一次,他乘公共汽車,上來一位球迷,本想問售票員“到北海多少錢”,卻說“北海幾個門兒(球門)”。在乘客們的哈哈大笑聲中,馬季把笑料“撿”了回來。這種“撿糞”本領(lǐng),要經(jīng)過長期摸索、鍛煉才能學會。
撿糞,一天兩天不行,還要長年累月,天天如此,才會積少成多。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一生寫了一百零四部科幻小說,他的全集達二十卷之多。當他逝世之后,人們從他的遺物中找到筆記本、剪報本達二萬多本!沒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怎能記下那么多的筆記?而這些筆記,正是凡爾納在旅行中、在看報讀書、在與人聊天時隨手記下的,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果說作品是花、是果的話,那些筆記是糞、是肥料。
當然,積累知識也不完全等同于農(nóng)民撿糞。糞,撿起來往筐里一裝,回家后往糞坑里一倒,就行了。積累知識,要講究各種方法。最常用的是筆記、剪報和卡片。筆記,主要用于記錄所見所聞。達爾文在隨“貝格爾”號環(huán)游全球時,寫下了十八本旅行筆記。剪報,是從報刊上剪下自己需要的資料,分門別類加以保存。鄧拓同志喜歡把剪報放進一個個牛皮紙大口袋,袋里注明資科類別。更常見的是把剪報分類貼起來,便于翻閱??ㄆ?,一般用來記錄論文、書籍內(nèi)容提要,或者摘錄某些資料。科學家,十有八九要做卡片,有的多達幾萬張。
此外,撿糞,范圍要寬,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為要撿牛糞,見羊糞就不撿;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糞、羊糞、人糞都一概撿回來,讓它們統(tǒng)統(tǒng)變成有用的肥料,滋養(yǎng)作物的生長。這就是說,在積累知識的時候,知識面寬一點好。對于這一點,許多科學家都有著深切的體會。美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曾勸說過青年學生:“一個科學家,假如只知道自己搞的那一門,對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你的思路怎么能打開呢?因為好多東西都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啟發(fā)的”。我國物理學家錢三強教授則把“撿糞”稱為“抓知識”。去年,他曾很有體會地說過:“知識面越廣,為四化作貢獻的本領(lǐng)就越大。這次參加粒子物理理論討論會,我還在‘抓知識。我的專業(yè)是原子核物理學,對于粒子物理理論,我就懂得不多,因此,還得去‘抓……”
年輕的朋友們,愿你學習農(nóng)民撿糞的勁頭,隨時隨地“抓”知識,長學問。在你的身邊,稍縱即逝、一晃而過的知識,有的是!趕緊把它“撿”起吧,肥多糧多,豐收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