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榮
一個自學者的學習技巧就在于:怎樣使自己每天的學習量盡可能達到最適點。
那么,這個學習最適點究竟在哪里呢?下面的曲線圖表示一個人在一天中,學習收效與學習時間之間的關系:
在一天之內(nèi),如果任何功課也沒作,當然什么東西也沒學到(點0);如果在學習上花費了1小時的時間,就能學到一定的東西(點1);如果花費了2小時,就能學到多1倍的東西(點2);如果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就學得更多的東西(點3)。但是,如果在一天的24小時內(nèi),要學習23.5小時,那就會累得精疲力竭,以致幾乎什么也記不住,學到的東西便微乎其微(點4);如果學習的時間比這少一些,學到的東西反而會多些(點5。)
不論這條曲線究竟是什么確切形狀,但它總會有一個最高點,然后就跌落下來。點X便是一個人在一天中學習量的最佳點,或稱學習最適點。在適當?shù)膶W習時間長度與疲勞之間,它是最理想的折衷點。因為學習是一種高級神經(jīng)活動,視神經(jīng)在接受信號的刺激后,引起大腦皮質(zhì)相應區(qū)域的興奮,通過大腦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記憶理解等。如果學習時間超過了最適點時,大腦皮質(zhì)的該區(qū)域由于工作過度,逐漸失去其興奮的能力,便開始由興奮過程向抑制過程轉(zhuǎn)化,于是疲勞便降臨了。這時如果你發(fā)覺反復讀同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是一個相當準確的信號:你已經(jīng)達到了一天學習量的最高峰,應該立即停止學習。
最適點的確定是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的,你必須根據(jù)自己的實際來定。根據(jù)調(diào)查證明,大多數(shù)普通學生都認為他們一天學習的最適點是5個小時。當然有的人可長些,有的人可短些。不論怎樣,如果學5小時效果良好,那么收效便是很可嘉的了。
用腦確實是一門科學。人們往往容易把腦子的活動與身體的活動等同起來,其實并非如此。如果你想養(yǎng)足氣力第二天多干些體力活,當然可以躺到床上舒舒服服地休息。但對腦子來說,除了必要的睡眠以外,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變換花樣”。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勞的時候,便用解數(shù)學題的辦法休息腦子。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也懂得這個道理:當他為破案而冥思苦想感到頭腦僵化的時候,又開始做他的化學實驗了。
自學朋友們,如果你能找準自己學習量的最適點,又善于“變換花樣”地使腦子休息,那么頭腦不僅不會昏沉沉,而且能夠?qū)W到更多的東西。
(根據(jù)〔英〕馬里森博士的英文原著《怎樣學習》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