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太
著名作家孫犁的著作集《孫犁文集》,已經(jīng)編選定稿,將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文集收集了作者從一九三八年迄今所著短、中、長篇小說,散文,詩歌,理論,雜著等二百九十余篇,共一百五十多萬字,分為七卷,五冊?!段募分芯幦肓俗髡哌^去未曾收入著作集和新發(fā)現(xiàn)的一部分作品,如短篇小說《琴和簫》、《第一個洞》,散文《王鳳崗坑殺抗屬》、《積肥和擇菜》,理論《論說書》、《看過王秀鸞》等。全部作品,按照分類編年原則重新編排,對以往某些分類不當?shù)钠窟M行了調整,付印之前,作者本人并約請有關人士,對全部作品進行了認真的??薄⒂喺?,書末附有《孫犁著作年表》。
補白
說李商隱的一首詩
嫩籜香苞初出林,
於陵論價重如金。
皇都陸海應無數(shù),
忍剪凌云一寸心?!
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題目叫《初食筍呈座中》,前人考證此詩作于大和七年到八年,是李商隱跟隨華州太守、兗海觀察使崔戎時,在其幕府宴席上所作。現(xiàn)在有的注本認為是詩人以竹筍自喻,表現(xiàn)個人心情的作品。一些文學史家們也這么看。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李商隱詩選》解釋這首詩說:“詩中以初出林的嫩筍自喻,抒發(fā)了自己的凌云壯志,也表露了對政治上遭受摧抑的不滿和對前途的憂慮。”
聯(lián)系詩人創(chuàng)作的背景來看,這樣的解釋似乎牽強和狹隘了些,想提出來商榷一下。
詩里流露出一種不滿情緒,這是很明顯的。但是這種不滿,絕不是個人情緒。就個人來說,詩人當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他先是受知于大官僚令狐楚,“自從夜半傳衣后,不羨王樣得佩刀”,真是洋洋得意,連宰相(王祥)都不羨慕了。緊接著又受知于另一大官僚崔戎,“丈人博陵名王家,憐我總角稱才華,華州留語曉至暮,高聲喝吏放兩衙?!蹦欠N躊躇滿志、睥睨一切的心理,溢于言表。《初食筍呈座中》一詩,正是這時候在崔戎幕府中寫的,怎么可能有被摧抑的感覺,從而產(chǎn)生什么個人的抵觸情緒,以致于要在珍饈羅列的宴席上,發(fā)出“忍剪凌云一寸心”的責問來呢?
我認為,應該把這首詩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上,作為一首憂國憂民的政治詩來理解。詩中的“座中”,不是具指崔戎,也不是具指同席宴飲的袞袞諸公,而是泛指整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從這個角度來看,下文“皇都”二字也就合情合理了。詩中的竹筍,不僅僅是自喻,而是整個有才能、有進取心和崇高理想的青年一代的象征。李商隱常以國事天下事為念,“欲回天地入扁舟”,是有唐一代少數(shù)以政治詩著稱的詩人之一,當時的許多政治情況和政治問題,包括一些軍事問題,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所以他的詩,不僅有深厚纏綿的情感,而且有廣闊的胸襟、有巨大的生活和歷史的含量。他的詩歌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同他的這種心理結構和感受方式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首詩是他早年的作品,那時他還沒有受到后來所受到的種種挫折和憂患,所以清新之中,還流露出一種銳氣。今試為解說:
“嫩籜香苞初出林,”
籜是筍衣,苞是筍心,即所謂“忍剪凌云一寸心”之心。“初出林”,從竹林中出來?!俺觥庇谐降囊馑?,說幼筍蒸蒸日上,即將高于成竹。全句是一種象征,象征生機勃勃的年青一代,即將超過成年人而更向前進。我國詩人常常以這樣一種象征,來表現(xiàn)他們對新生力量的歌頌。所謂“春入燒痕青”;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所謂“舊游一別無因見,嫩葉如眉處處新”;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都是這樣一種歌頌。清代畫家鄭板橋題畫竹,也有詩說:“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备置鞯乇憩F(xiàn)出對于新一代的深情期望和良好祝愿。
“於陵論價重如金?!?/p>
於陵是地名,舊為漢代於陵縣,唐時屬淄州,即今山東鄒平一帶,地與詩人當時所在的兗州鄰近,《王
“皇都陸海應無數(shù),”
皇都,皇帝實行封建統(tǒng)治的都城。一般都認為是具指唐代首府長安,我看恐怕不是。作者當時不在長安,而且從於陵到長安也太跳了,文字缺乏內(nèi)在聯(lián)系。我認為皇都就是皇都,代表“座中”所屬的那個封建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瓣懞!倍?,《李商隱詩選》中注解為“陸地上物產(chǎn)豐饒的地區(qū),因其如海之無所不出,故稱陸海?!边@個解釋也過于牽強。如果真是這樣,全句也就應理解為皇都(長安)中有無數(shù)陸海,或者皇都(長安)和陸海兩地都盛產(chǎn)竹筍,顯得很不自然。聯(lián)系上下文,全詩的邏輯結構就更混亂了。為什么從於陵一下子跳到長安呢?為什么產(chǎn)量高的東西反而不能剪了吃呢?都解釋不通。所以我認為,“陸?!倍?,從字面上應理解為山珍海味,從象征意義上來說,山珍海味代表統(tǒng)治剝削階級的各種特權享受。全句說皇都山珍海味無數(shù),意思是“你們享受到的東西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了”。連接下文“為什么一定要橫著心吃可寶貴的竹筍呢?”才能夠順理成章。
“忍剪凌云一寸心?!”
忍,忍心,殘忍?!睹献印罚骸叭私杂胁蝗倘酥??!币馑际钦f凡人都有同情心,忍心就是沒有“不忍人之心”,即沒有同情心;剪,剪除,在這里有摧殘和壓制的意思;凌云,高大。李賀詩:“古竹老梢惹碧云?!薄耙淮缧摹倍帧傲柙啤?,是把時間因素作為一個參數(shù)包括在里面了。寸心如不剪除,將來必然凌云。在這里是用以象征有才能、有上進心和崇高理想的青年一代。全句的意思是呼吁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以國家社稷的未來為重,珍惜、重視和愛護青年一代的雄心壯志和遠大前程,而不要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橫加壓制和摧殘。聯(lián)系上句“皇都陸海應無數(shù),”呼吁里又帶著某種溫婉的譴責:好象說“你們的山珍海味已經(jīng)吃不完了,為什么還要暴殄有崇高價值的天物呢?!”其文約,其辭微,而旨高意遠,寄托遙深,對李唐皇朝提出了誠懇的批評意見。
但是處在沒落過程中的剝削統(tǒng)治階級,是不愿抑止也無法抑止自己的腐化墮落的過程的,詩人的意見等于白提,只能被人們當作抒發(fā)個人情緒的作品來看待了。詩人所處的晚唐,正是李唐皇朝走向沒落和腐朽的時代,階級矛盾的加劇,導致了剝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的加劇。各地危機四伏,藩鎮(zhèn)跋扈,朝臣結成宗派,他們一面互相勾心斗角,而在任何代表未來的新生事物的面前,卻又表現(xiàn)出一種共同的恐懼和不安,而同心協(xié)力地要加以剪除和扼殺,從而導致了更加動蕩不安的局面。李商隱作為統(tǒng)治剝削階級的一員,雖然寫作此詩時尚未卷入牛李黨爭,但已經(jīng)對于那種總的形勢感到不安和憂慮,以致于在簫鼓宴樂的時候也無法忘懷,而情不自禁地要借題發(fā)揮,從“初食筍”興起這樣一首“怨誹而不亂”,滿腹牢騷而又不失“溫柔敦厚”的所謂“詩教”傳統(tǒng)的小詩了。而這也就是此詩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吧?
藝術的欣賞,也如同美的欣賞,必以主體的心理感受為中介。所以任何藝術形象在被欣賞的時候,必然包含著欣賞者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的不同比例的組合。所以欣賞過程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創(chuàng)造的成份,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詩無達詁”。假如別人的理解和我不同,那么這是很自然的,一點也不奇怪。但我希望我的理解能被別人理解,所以百忙中匆匆寫了這么些,“書被催成墨未濃”,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