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禮祥
小璜農業(yè)中學的科學研究室被耀眼的汽燈照得如同白晝,同學們正在緊張地對“璜一號”稻種作最后的鑒定?!拌惶枴笔俏覀兘涍^三年試驗培育出來的二季晚稻新品種。是否適合于本地區(qū)栽培,還需要不斷地對它進行田間觀測和室內考核。今天晚上就是測定“璜一號”的株高、有效分nie率、充實率、千粒重等品種特性。大家熟練地進行各種測量、記數工作,室內靜得出奇。面對著付出了艱苦勞動而換來的勝利果實,我想到我們這一群貧下中農家庭出身的學生,今天竟然能掌握良種培育技術,直接為農業(yè)生產服務,真壓抑不住內心的興奮,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我出身于一個貧農家庭,家里祖祖輩輩從沒有人上學念過書。解放后,我進了學校,小學畢業(yè)后,考取了初中,讀了一年,便回家參加了農業(yè)生產。在勞動中,我發(fā)現生產隊的水稻種子純度太差,影響產量。莊稼長得象公孫三代,老的脫粒掉在田里,嫩的還沒成熟。從此,我便有個改進種子純度的愿望,我爸爸也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只好急在心里。一九六二年,我考入了半農半讀的小璜農業(yè)中學,因為這個學校是一邊勞動一邊念書,一切不用家里負擔,貧下中農都很歡迎。臨走時,爸爸送我到村外,叮囑我一定要學會培育種子的技術。
入校不久,我懷著強烈的培育良種的愿望,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科學研究小組。當時,科學研究小組才成立,只有五個同學。我們扶犁、插秧都還勉強可以,但農業(yè)的理論知識是實桿子吹火——一竅不通,指導我們的教師也是個外行,大家的學習興趣受到一定影響。
這時,校長組織我們學習了《實踐論》,并親自帶領我們到東鄉(xiāng)縣農技站、鄧家埠水稻原種場等地參觀、學習,使我們認識到實踐出理論,掌握培育良種的技術必須親自進行試驗,不能光靠書本知識。回來后,我們在學校的試驗園地里,風里來,雨里去,搞各種試驗。課堂上,我們學習水稻栽培等農業(yè)技術;勞動時,就到田間去實踐。每個階段還有集體討論,總結經驗。學校經常邀請省里、縣里來的技術人員給我們講課,還請了個老農擔任耕作技術指導。
我們就這樣經過反復實踐,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年復一年地提高了種子的純度,培育了不少水稻良種。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對外輸送水稻良種六萬余斤,遍及全縣和本公社五十多個生產隊,經縣農技站鑒定,這些種子純度達到百分之九十八。除此之外,我們還大膽地進行了創(chuàng)造新品種的試驗活動。今天晚上所鑒定的“璜一號”,就是我們勞動的結晶。想到這些,怎能不叫人高興!
現在,我已經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了。確實,我在農業(yè)中學里學到了不少農業(yè)科學知識,如水稻良種培育技術,防治病蟲害等方面的技術。每次回家,爸爸都要我教他一些農業(yè)技術,還要我到稻田里一面做示范,一面講解。爸爸經常笑得合不攏嘴地對我說:“半農半讀學校就是好!這是黨和毛主席為咱貧下中農開辦的學校,孩子,你得好好學習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