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之安
據說當有一位高中學生拿起一本“三國演義”來看的時候,他的老師就很嚴肅地對他說:“你看這個!為什么不多看幾遍黨章和團章,那對思想意識有好處?!?/p>
人們竟給青年人的閱讀劃定這樣狹隘的圈子,實在不能不叫人越想越不安。
黨章團章,當然是應該好好學的;思想意識的鍛煉,也確實極為重要。但是如果以為只靠黨章團章就可以鍛煉好思想意識,就未免把這件事看得太容易了;如果以為不需要豐富的知識就能夠領會黨章團章,也未免把這兩個文件看得太簡單了。這句樣子很嚴肅的話,好像把問題提得很高,其實恰恰是降低了它。
“只有用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寶藏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時,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绷袑庍@樣懇切地教導過我們。然而我們有些人卻那樣限制青年人獲取知識,好像知識多了反而會害事似的。
對于書,高爾基更說過很具體的話。他說:“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p>
可是,我們有些人卻好像耽心青年人熱愛書,好像害怕青年人多讀了書,硬要劃出那樣極其狹隘的圈子來。
那種排斥掉了“三國演義”等等,里面只裝得有一本黨章和一本團章的,無以名之,姑且叫做所謂“政治的”圈子吧。很不幸的是,這還不是僅有的一種。還有一種,我們最好老老實實地把它叫做資格的圈子,雖然那些制定這種圈子的人一定不會馬上就同意這樣叫。那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假定我們前述的那位高中學生手里不是拿的“三國演義”,而是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那本“共產黨宣言”,結果怎么樣,應該不致于受到干涉了吧。然而不然。不過這回干涉者的說法稍稍有所不同,不是“你看這個!”而是“你還能看這個!”
為什么不能看呢?據說是看不懂。確實,要一個高中學生能夠很深刻地懂得“共產黨宣言”,是有困難的。可是要說完全看不懂,恐怕也未必是事實。我們不妨去問問那些稍稍年長的,現在四十歲左右,參加革命比較早的人。他們有許多是在中學時代就讀過這本書,還讀了一些其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的。當然,拿現在的眼光來看,我們可以很不客氣地說,他們之中有許多人那時未必真正理解了多少??墒遣还茉鯓?,他們的這些閱讀曾經開擴了他們的眼界,啟發(fā)了他們的思想,影響了他們的行動,引導他們走上了革命的路。我舉出這個事實,并不是主張今日的中學生非讀“共產黨宣言”不可,或非讀馬克思列寧的著作不可,而是說,所謂“你還能看這個”者,實際上多半是囿于資格的成見所致;雖然這樣說的人,很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讀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除了閱讀能力和一定的理論基礎這兩個條件之外,竟然還必須具備其他的條件,這樣稀奇古怪的事,真正叫人想也想不出來??墒沁@種奇事卻正在相當普遍地存在著。有一位大學政治理論系畢業(yè)的學生,在一個機關里當了干部,他在這件事上面的遭遇,就真是叫人啼笑皆非。既然他已經在新時代的大學畢了業(yè),應該可以學習中共中央規(guī)定的那幾門理論課程,讀一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了吧,何況他又恰恰是政治理論系出來的,早已在學校里讀過一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了呢?然而不行。人們一定要把他編人初級組,讓他同那些閱讀能力不足的人一樣,從政治常識學起。理由是,他實際斗爭經驗太差,體會不了。當然,經驗多些,體會自然深些。所以,青年人現在讀了將來還必須繼續(xù)讀。革命工作要做到老,馬列主義理論也就要學到老,誰也不能例外。但是,像有些人現在這種說法,難道不是資格的圈子在作怪嗎?如果他們這樣做是正確的,那么大學里設立政治課程,并且特為設立哲學系、經濟系等等,就簡直是多余的了。
這些同志自己弄糊涂了。第一,今日的大多數老干部不得不從頭來重新學習基本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乃是因為他們過去沒有系統(tǒng)地學,或學得太少之故。這是回過頭來補課。這種情況,是過去長期處于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結果,所以在今天就成了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在若干時候以后,就不應該也一定不會再是這樣。第二,難道不可以說正是因為實際經驗比較少,所以青年人更需要理論的準備嗎?當然這不是指的死背詞句,而是指的認真讀書,仔細思
考、體會和研究。
還有一種圈子,是機械地理解了循序漸進的意思造成的。在求知的長途中,確實只有一步一步艱苦前進,才能攀登知識的高峰。越級邋等,必然會招致相反的結果。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古往今來在這方面碰了釘子的人太多了。所以,循序漸進的意思,本來并不是這樣的圈子。不過在實際運用中,一個不小心,有時就變了質,變成圈子了。比如,有一位同志在談論高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問題時,對有些同學“抱著”“約翰·克利斯多夫”“大看特看”很不以為然。理由是他們的“音樂知識和文學修養(yǎng)都很差”。我個人以為,如果真是“大看特看”,那就總是看出了味道之故;看出了味道,又總是多少懂得了一點之故。實踐是最好的考驗,可見音樂知識呀,文學修養(yǎng)呀,這位同學是多少都有一點兒的了。那么雖然這本書的確比較高深一些,也是很可以大看特看一番的了。水平這回事,是確實存在的,但是總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才好。
退一步說,即令他確實“都很差”吧,只要他對這本書有興趣,能夠讀得下去,那么讀著讀著,本來一點兒也沒有的,慢慢地就會有一點兒了;本來都很差的,漸漸地就會不再是那樣都很差了。知識也好,修養(yǎng)也好,不正是這樣由無到有,由少到多,一點兒一點兒地得來的嗎?如果那樣誤解循序漸進的意思,老是停頓不前,老是原地踏步,別人又硬要把他拉往后退,那就只有空白了少年頭,永遠“都很差”了。
還有一種圈子是所謂業(yè)務的圈子。這業(yè)務,對學校學生指的是功課,對就職青年指的是工作。凡是與此無關的、關系比較少或比較不直接的,都被圈在這個圈子之外,一概不可以讀。業(yè)務,當然是頂要緊的??墒牵嘧x一點別的書,至少可以開擴眼界,活潑思想。僅此一端,對本行業(yè)務就大有好處。魯迅先生常常勸文學青年們也要讀一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書。他本人勤奮地學過醫(yī),后來干的完全是另一行,卻以為醫(yī)學也給了他很大幫助,那一段辛勞并沒有白費。確實,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本行書”的人,如果是學生,恐怕絕不可能求得真正豐富的知識;如果是做工作,恐怕也絕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創(chuàng)建;要想在文藝和學術的領域里有什么成就,那就恐怕更加談不到。
此外還有一種。凡是內容錯誤的書籍,或者只不過是在某一方面受了人家批評的,就立刻從學校的圖書館或書店的架子上不見了;被圈了出去,不許讀了。
錯誤的東西的影響,當然是應該防止的,但是這些東西,不論是理論上的或思想上的,同傳染病不一樣。最有效的防止之法,不是隔離;恰恰相反,而是正要通過各人的腦子,通過戰(zhàn)斗。即使他們暫時還不一定能參戰(zhàn),或者暫時還不一定能很有力地參戰(zhàn),可是至少,讓他們同時看看正反兩方面的文章,讓他們見見世面,識識陣勢,借以鍛煉戰(zhàn)斗的本領,也是大有好處的。
問題還有更糟糕的一面。如果僅僅是圈子,那倒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受它的束縛,事情就完了。很不幸的是,同這種圈子相伴的,還有帽子。只要有一個小圈子,大抵也早就預備好了一頂大帽子。你稍微不聽招呼,就會壓得你兩眼漆黑,抬不起頭來,更不要說什么讀書不讀書了。
我不知道那位讀著“三國演義”而不是再三再四地讀著黨章團章的高中學生,是不是因此就被那位老師戴上了“政治落后”的帽子;至于在上述的其他幾種情況之下,那么,只要你企圖從那種小圈子里探出頭來,很可能立刻就會被那種大帽子蓋住,比如“好高鶩遠”、“個人英雄主義”呀,“不遵守紀律”、“不務正業(yè)”呀,以及組織觀念如何如何,思想意識如何如何,等等。所以,這種看起來很可笑的小圈子,其實是很可怕的,問題的嚴重性也就在這里。
這種圈子之所以可怕,還在于它們就好像連環(huán)套一般,叫你從中學、大學到參加工作,始終沒有法子可以同較多的書籍接近。比如一部“約翰·克利斯多夫”,除非大學文學系或音樂系的學生,恐怕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會夠閱讀的“條件”。馬克思列寧的著作既然
也被排到至少成了中級干部以后,那么那許多非馬克思主義的古今中外的重要論著呢?……在這樣狹小的圈子里,遠遠望著那浩瀚的書籍和知識的海洋,真不能不叫人油然而興“人壽幾何”之嘆!
這樣圈來圈去的結果怎樣呢?最近有一位做青年工作的同志碰見一位高中學生,順口這樣問道:“你近來讀了些什么好小說?”“什么也沒讀”?!盀槭裁??”回答是真正叫人吃驚的:“報刊上沒有介紹呀。”這句沖口而出的話,自然不足以說明全部情況,不過卻也透露了一些線索,很值得我們加以思考。第一,原來他所讀的,就限于報刊上介紹過的。幾年來報刊上特別是青年報刊上介紹的讀物,主要是卓婭與舒拉之類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和那種所謂的驚險小說。難怪有一位擔任中學校長的同志說,現在學生們課外讀的書,一般地主要就是這兩類。第二,原來在今日有些青年的心中,課外讀書,乃至像讀最容易引起興趣的小說,也非全靠報刊的介紹不可。由此可見,這種小圈子不僅阻礙了青年們探步書林,獲取知識,而且窒息了青年們的主動性,斫喪了生機。
對于人類的發(fā)展來說,恐怕再沒有什么比主動性更可貴的了。如果我們的祖先老是因襲舊路,墨守成規(guī),非靠著他們的老一輩牽著鼻子走不可,人類絕不可能有今日這樣高度發(fā)達的科學和文化,我們勢必仍然過著所謂穴居野處的日子。可是我們現在卻弄到有些青年甚至看小說也非依賴別人介紹不可。即使這并不是普遍的現象,甚至可能是個別的現象,我們也必須特別警惕。因為生動活潑,正是青年人固有的特色啊1
試問人們?yōu)槭裁匆獎澇鲞@樣狹隘的圈子來呢?我們敢于肯定地說,他們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至少絕大多數人是出于一片好意。他們唯恐青年人走了彎路,唯恐青年人不走正路,因此左也扶著,右也牽著,這也攔住,那也擋住,以為只有在這種小圈子里轉,只有在這樣的小軌道上前進,才是穩(wěn)穩(wěn)當當,萬無一失。他們太不信任青年。他們懷疑青年的能力,低估他們的品質,不重視他們的主動性,不珍惜他們的生機。那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是十分自然的事嗎?
有人感嘆說:現在的青年太幸福了,什么都給安排好了,你只要照著走就是。可是危險也就在這里。既然凡事都可以不要自己用腦子,結果就很可能不善于獨立用腦子了?!@句話,我想是很有點兒道理的。
我們這樣說,當然絕不是說不應當指導青年,或者是青年不可以借助于別人的指導。比如書籍的介紹與推薦,不僅對于一般青年是必要的,即令是對于大學者,又即令是在他的本行以內,恐怕也不會全無用處。但是,指導不是限制,幫助并非代替。那么怎么辦呢?我想,發(fā)揚“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精神,提倡獨立思考,尊重個人自由;這在今日青年們課外和業(yè)余閱讀的問題上,也是恰恰用得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