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欽侃
黃河,我國古老文化的搖籃。我們的祖先在黃河兩岸的肥沃土地上勞動、生息。幾千年來,黃河撫育著我國人民不斷地成長,但是,黃河也常常給我們帶來沉重的災難。黃河兩岸的人民一直和黃河的災難進行著斗爭,解放幾年來,這個斗爭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進行得更加頑強、更有組織,初步保證了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但是,我們還沒有從根本上把黃河治服,兩岸的人民依然受著黃河的嚴重威脅。
難道能夠允許黃河繼續(xù)威脅著我們嗎?不,不能!已經做了國家主人的中國人民,也要做黃河的主人,定要把多災多難的黃河變成我們的幸福源泉。經過幾年的努力,黨和政府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已經制訂了改造黃河、利用黃河的規(guī)劃。這個改造黃河的規(guī)劃,綜合地考慮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發(fā)展和要求,包括防洪、灌溉、發(fā)電、航運和水土保持等等;它既注意到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也考慮到更進一步發(fā)展的遠景;并決定了改造黃河所需進行的第一期建設工程。
改造黃河的第一期建設工程,包括三門峽和劉家峽兩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它們將構成巨大的水庫,蓄洪、攔沙并調節(jié)流量;還有巨大的水電站,現代化的航運碼頭,灌溉數千萬畝田地的引水設備和渠道系統(tǒng),以及廣大黃土地區(qū)的水土保持工作和一系列的大小支流水庫。這些工程都將在我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中建設起來,把數千年來危害人民的黃河,改變?yōu)橐粭l造福于人民的黃河。
黃河的資源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流,干流長達四千八百余公里,匯聚著數百條大小支流,形成一個巨大的水系網。黃河經青海、甘肅、內蒙、陜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七個省區(qū),流入渤海。在青海的黃河發(fā)源地,是高出海面四千余公尺的草原和湖沼,有著豐茂的水草,宜于畜牧。黃河的上、中游是在叢山峻嶺中穿流,往往形成二、三百公尺高的雄偉峽谷,河流最狹處不過三四十公尺。黃河上、中游也出現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到甘肅的銀川附近和內蒙的河套一帶,乃是黃河中游的大平原。黃河兩岸的盆地和平原都是肥沃的農田。黃河下游沿河兩岸筑有一千四百公里長的堤防,場外就是河北、河南、山東三省的沖積大平原,這里的農田,是我國出產棉麥的主要地區(qū)。全河流域包括下游三省的沖積平原擁有耕地七億余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四十。黃河平均每年要流到海里去的水量有四百七十億立方公尺,平均每秒鐘流出一千四百九十立方公尺。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黃河的水來灌溉兩岸的田地,使得大片的農田免受早災威脅,保證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大量增產。
黃河既有相當豐富的水量,而且從青海高原到海平面又有四千余公尺的巨大落差,具有非常優(yōu)越的建筑水力發(fā)電站的條件,蘊藏著極其雄厚的水力資源。據估計全河干流擁有水力資源二千六百萬千瓦,平均每年的可發(fā)電量相當于燃煤十四億噸,如規(guī)劃中所擬定的全河可建四十六個水力發(fā)電站,可以逐級加以開發(fā)。利用黃河的水力發(fā)電供給我國工業(yè)化所需動力,可為國家節(jié)省大量的燃料。同時,黃河流域的地下還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如大量的煤、鐵、石油和各種有色金屬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要把它挖掘出來,建設我國的重工業(yè)。我們可以利用黃河水力發(fā)電所供給的廉價動力,在黃河兩岸將建起許多新興的工業(yè)基地。
黃河有著豐富的水量和寬廣的河道,如果加以治理,大大有利于航運。黃河干支流經過許多大城市,例如蘭州、包頭、太原、西安、洛陽、鄭州、濟南等,這些城市都將興建起許多新興的工業(yè);黃河干支流也流過廣闊的農村和牧場,這些地方生產著大量的糧食、經濟作物和肉類、皮毛。利用黃河的航運、四通八達,可以使工農業(yè)產品得到暢通的交流。
總之,充分利用黃河的水利和水力資源,將大大加速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度主義建設事業(yè)。
黃河的災害
數千年來,在長期的封建主義和反動政府統(tǒng)治下,黃河經過天災人禍的破壞,已經成了一條極其嚴重的害河。黃河的洪水常常泛濫成災。據統(tǒng)計,過去四千多年中,有歷史記載的大小水災達一千六百次,平均五年有二次水災。洪水泛濫的范圍極廣,北至天津,南至淮河,約計二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平原、一億以上的人口時常受到黃河的威脅。像宋朝有一次(公元一一一七年)黃河堤防決口,淹死了一百萬人;比較近的如一九三三年黃河發(fā)生大洪水,決口五十余處,淹及六十六個縣份,淹死二萬人,災民三百六十余萬;一九三八年蔣匪幫為了掩護自己逃命,不顧人民的死活,扒開黃河堤防造成人為的水災,淹及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的四十五個縣,淹死病死八十九萬人,受災的達三百九十余萬人。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到黃河水災對人民的威脅是極其嚴重的。
為什么黃河經常要鬧水災呢?
首先,黃河流域在夏末秋初往往下降暴雨,形成河水的陡漲。每當發(fā)生的洪水超過下游河道所能容納的流量時,就會造成堤防決口或漫溢,使得黃河下游的廣大平原變成汪洋大海。
其次黃河河水中所含的泥沙特別多,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河流的泥沙為多。據陜縣水文站測驗所得,黃河平均每年要帶走十三·八億噸泥沙。假使我們用鐵路來代替黃河運輸泥沙,以每次列車載三千噸,那么平均每天要開動一千二百次列車天天不停地運輸、可見黃河泥沙之多足以驚人。
這樣大量的泥沙被河水帶下去,大部分淤積在???,形成沖積三角洲,且逐年向海中延伸。一部分則因為下游水流較慢就淤積在河道里,泥沙淤積后河道減小,洪水就不能暢流,所以泥沙使得黃河的水災更加嚴重。過去人們?yōu)榱伺c洪水作斗爭,在河的兩岸加筑堤防,好讓洪水在兩堤之間流過,以免泛濫。但是泥沙逐年累月地淤積,河床愈積愈高,人們就跟著把堤防愈加愈高,今天黃河下游的堤防,雖已高出地面十余公尺,還是容納不下可能發(fā)生的巨大洪水。當黃河流域下降暴雨而發(fā)生巨大洪水時,就會漫堤或決口,河水流向低處找它的新河道。黃河曾這樣改道過二十六次,其中最嚴重的大改道有九次,每次改道都造成非常巨大的災害。
黃河里這樣多的泥沙從那里來的呢?它們來自黃河流域中部的黃土區(qū),主要是陜西省北部,還有甘肅省、山西省和河南省的一部分。黃土區(qū)地面的土壤都是疏松的黃土,在反動統(tǒng)治時期,又經過人為的破壞,將樹木砍伐殆盡,土地被不適當的開墾,因此在這種光禿禿的黃土山上,既不能保持雨水,又經不住暴雨的沖刷,連土帶水一起沖到黃河里來。黃土區(qū)水土的流失,一方面使得黃河的洪水既大,泥沙又多,造成治理黃河的巨大困難;
另一方面黃土區(qū)本身的水土流失,使得整片的原地沖成破碎的丘陵和溝壑,而且,又把肥沃的表土沖走,嚴重地破壞了這些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另一方面,黃河流域的降雨很不均勻,雖然夏末秋初常常下降暴雨,造成巨大的洪水,而其他時期雨量又很稀少,往往不足以供給農作物的需要,就會發(fā)生旱災。所以除了洪水和水土流失的災害以外,黃河流域的農田卻還不時受到旱災的威脅,災情之嚴重也不亞于洪水。
黃河的改造
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不少的水利專家,提出過各種各樣的治理黃河的方案。但都是只想法防御水災,沒有結合除害來利用黃河天賦水利資源,為人民服務。
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曾經這樣說:“在上古時代,江河泛濫、洪水以及由此引起的房屋和莊稼的毀滅,曾經認為是無法防止的災害,人們無力加以制止。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類知識的發(fā)展,當人們學會了修筑堤壩和水電站的時候,就能使社會防止在從前看來是無法防止的水災。不但如此,人們還學會了制止自然的破壞力,可以說是學會了駕馭它們,使水力轉而為社會造福,利用水來灌溉田地,取得動力?!?/p>
從這個基本原則出發(fā),我們可以知道水不是可怕的東西,而是人民寶貴的財產,特別是在今天,人們已經學會了駕馭江河水流的本領,我們要改造黃河,必須從兩方面著眼。一方面要使得黃河的洪水不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不再淹沒田地房屋;要使得黃土區(qū)不再被沖刷,減少黃河的泥沙,保持肥沃的土壤不被沖走。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積極地利用黃河的水力資源來發(fā)出大量廉價的電力,來發(fā)展我國的工業(yè);還要利用黃河的水來灌溉兩岸的廣大農田,消滅旱災,增加糧食和棉花等原料的生產;還要利用黃河的河道,發(fā)展航運,以利交通運輸。這樣,把除害與興利結合起來,使得黃河轉害為利。
為了達到除害和興利相結合的目的,在黃河上修筑起綜合利用的水力樞紐,構成巨大的水庫,是最基木的辦法。這是因為:
第一,當洪水流來的時候,可以攔蓄在水庫內。我們可以控制通過水力樞紐的水量,使它不超過下游河道的安全瀉量,這樣就可免除水患,不致泛濫成災。
第二,天河的河水時豐時枯,不能完全適應農田灌溉的需要。建筑水庫之后,就可以在洪水季節(jié)把多余的水留蓄在水庫里,在枯水季節(jié)水量不足時再由水庫里所存的水來補充。這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黃河的水利資源,灌溉更多的田地,增加更多的生產。
第三,黃河雖然擁有二千六百萬千瓦的動力資源,但過去都消耗在沖刷河床和攜帶大量泥沙,有時還消耗在沖毀堤防造成水災,而被人們所利用的水力,只有一些古老的水車水磨和二個支流上的小型水電站,是微乎其微的。今后我們要在黃河上建立一系列的大型水力發(fā)電站,以供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中所需大量動力。由于黃河天然的水量時豐時枯,也要求用水庫來調節(jié),才能經常維持足夠的水流,利用水力樞紐所構成的落差,發(fā)出可靠的電力。
第四,隨著工業(yè)與農業(yè)的發(fā)展,工農業(yè)產品的運輸量必將大量的增加,而水路運輸的運輸量既大,費用又最便宜。但是利用黃河來通航本來是很困難的,或則水流太急,順流而下非常危險,逆流則不能上行;或則河道被泥沙所淤淺,不能通船。唯有建筑水庫以后,好像人造的深水大湖,急流淺灘都被消失,可以像海里一樣的航行自如。至于水力樞紐以下的河道,則經過水庫調節(jié),改變了天然水量的豐枯不均,經常維持一定的水深,也有利于航運。
經過蘇聯專家的查勘,對于各個可能筑壩的地點進行了周密的比較,考慮到上述各項任務,確定第一期將要在河南省陜縣附近的三門峽和甘肅省蘭州附近的劉家峽修筑兩個巨大的水力樞紐。
三門峽是黃河下游最優(yōu)越的一個峽谷,堅硬的火成巖構成了筑壩的良好基礎。河中間有兩個大島,把黃河的水流分成三股,分別名為人門、鬼門和神門,那里水流湍急,航行非常危險,所以有這些名稱。不久的將來,人門、鬼門和神門都將被堅實的混凝土堵住,就在那里建筑起雄偉的攔河壩。在攔河壩的上面會出現一個人造的大湖,這個大湖完全受人們的控制,將要有效地吞沒黃河流域百分之九十二地區(qū)所產生的巨大洪水。攔河壩下面還要建筑起巨大的水力發(fā)電站,發(fā)出的大量電力可以送到幾百公里以外,供給新興的工廠礦山和機械化了的國營農場、集休農莊等等的需要。從水電站的下面將流出被人們所馴服了的水流,不再危害于人民,而為人們利用來灌溉農田與通航船只。三門峽水力樞紐的修建,對于我國整個國民經濟將起巨大的作用,具有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修建第聶伯水電站的同樣意義。
劉家峽是一個極其雄偉的峽谷,兩岸高山對峙,顯得這里的黃河特別狹窄。在這里建筑高壩非常經濟。而且這個水力樞紐的作用,將遍及甘肅和內蒙的廣大地區(qū)。巨大的水力發(fā)電站所發(fā)電力將供給蘭州及其附近新建工礦業(yè)所需動力,并使蘭州市區(qū)不再受到黃河供水的威協。劉家峽水庫將控制黃河中游水流,使得銀川和后套等灌溉區(qū)得到足夠的水量,從銀川到包頭一帶也就可以通航輪船。
除上述兩個巨大的水力樞紐以外,還要建設巨大的灌溉工程和渠道系統(tǒng)。第一期將在黃河的中下游擴充灌溉面積達到現有灌溉面積的三倍,保證這些地區(qū)不再受到旱災的威脅,大量增加農業(yè)生產。
當黃河上建設了巨大的水庫以后,黃河河水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因為水庫里水流緩慢,也就自然地留蓄在水庫里。這樣,下瀉的河水將要變清,下游的河床不再繼續(xù)淤高,還會把過去淤積在那里的泥沙逐漸沖刷掉,使得河槽加深,更加保證了防洪的安全,并有利于灌溉航運。但是大量泥沙淤積在水庫里,會逐漸把水庫淤滿,使其失去攔蓄洪水和調節(jié)枯水的效用,這也是不能容許的。因此,我們要根本上解決泥沙的來源,在黃土區(qū)里展開廣泛的水土保持工作,大量地植樹種草,改良農業(yè)措施,蓄水保土,使得光禿禿的黃土童山,變成樹木蔥茂的青山,被沖刷破壞的土地,變成肥沃的農田和草地。同時還要配合著在支流上和小溝里修筑起大大小小的攔沙壩,及時地把泥沙攔住,不讓他們流下去。這樣把除害和興利結合起來,既可防止水土流失,根本解決黃河的泥沙問題,又可發(fā)展這些地區(qū)的農業(yè)、林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生產。
以上就是我們改造黃河的簡單輪廓。
我們的任務
蘇聯在開挖伏爾加—頓河運河,修建伏爾加大水電站等偉大的改造自然的斗爭中所獲得的勝利,有力地告訴我們,改造黃河的偉大任務是一定能夠完成的。因為今天我們和蘇聯一樣:我國的勞動人民已掌握了政權,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有共產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我們有豐富的資源和雄厚的人力物力;并且,我們在科學技術上有蘇聯的偉大無私的援助,曾經參加過征服第聶伯河和伏爾加河的蘇聯專家已經參加了我們征服黃河的工作。這一切,都是我們能夠勝利完成改造黃河這一偉大任務的必要條件。
然而,改造黃河畢竟是一件十分艱巨而繁重的工作?,F在我們對于改造黃河僅僅走了第一步,要完成改造黃河規(guī)劃中每一個具體措施,還需要經過勘測、設計、施工等一系列工作,克服許多今天還不能完全估計到的困難。我們必須在黃河流域內進行廣泛的勘測工作;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質、水文和氣象條件,及經濟、鞏固、安全、能夠抵住巨大水力的原則,確定每一個建筑物的設計,還要進行其他許多精細復雜的工作。
改造黃河的建設工程都是非常巨大的。像三門峽和劉家峽水力樞紐,它的建設規(guī)模都要比我國目前進行的水利工程大許多倍。例如每一個攔河壩的壩身就需要一百萬立方公尺以上的混凝土,而每立方公尺混凝土必須保證高度的質量。在那里將要安裝幾萬噸鋼鐵制成的閘門和機械,水電站里將安裝最大的水輪發(fā)電機。還要建設起從水電站通向各地的高壓輸電總路。再如許多灌溉渠道將開挖億萬公方的土方和石方。這樣巨大的工程必須要有堅強的組織,精確的科學技術和高度機械化的施工,才能在最短時期內完成任務。
改造黃河的工作是這樣的艱巨而又復雜,這就要求全國人民、各個部門來支援這一工作。特別是要求我國的男女青年支持和參加這一工作:要求他們掌握各種各樣的技術和本領;要求他們參加野外的勘測工作,參加復雜的設計工作,參加工地的實際施工,參加各種科學研究。我們相信,在共度黨和毛主席領導下的我國青年,一定能和全國人民一道,肩負起這一光榮任務,用自己的勞動,在祖國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前人所不能想像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的偉大奇跡。